故宮,這座矗立于首都中軸線上的皇家宮殿,不僅是明清兩代的政治要津和權力中樞,更是中華文明最恢宏的物質載體和最壯觀的人文標識。它如同一部凝固的史詩,每一塊磚瓦都鐫刻著歷史的記憶,每一處殿宇都見證著帝國的興衰。由學者章宏偉撰寫的《故宮掌門人:1925-1949》(中華書局2025年3月出版)一書,通過追尋歷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生命軌跡,向世人揭示了一個更為深邃的主題:故宮不僅是一方歷史文化的珍貴遺存,更是一代代守護者用智慧、勇氣、擔當與情懷鑄就的文化生命體。可以說,《故宮掌門人》這部跨學科專著,以學術的嚴謹、詩性的筆觸和歷史的縱深感,完美勾勒出故宮從皇家禁苑到世界文化遺產的嬗變歷程,進而展現了那些在歷史洪流中堅守文化初心與文明使命的“掌門人”的精神肖像。
《故宮掌門人:1925-1949》,章宏偉 著,中華書局2025年出版
傳統的故宮書寫大都聚焦于器物、建筑或事件,而《故宮掌門人》一書則另辟蹊徑,將目光投向那些在故宮演變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人”。這一視角的確定與轉換,使該書超越了普通的文化史的范疇,成為一部兼具傳記屬性與制度研究色彩的跨學科著作。本書以求實的史學態度系統梳理了故宮博物院早期發展歷程,通過扎實細密的文獻考證還原歷史本相,廓清諸多文化訛傳。作者運用豐富的檔案史料配以珍貴歷史圖像,構建出清晰的 institutional history 發展脈絡。這種對歷史細節的精確書寫,既是對故宮先驅者的追憶與致敬,更揭示了文化遺產守護的艱巨性和繁重性。當然,作者并未滿足于簡單地勾陳和羅列歷任故宮院長的業績萍蹤,而是集中且深刻地探討了他們在不同時代面臨的挑戰、實施的策略以及經他們最終塑造的故宮形象。例如,書中對首任院長易培基(1925-1933年任職)的描繪與敘述,不僅重點回顧了他如何在時局動蕩的亂世中保護故宮文物,還深透分析了他在西方博物館理念影響下對故宮現代轉型的嘗試,也就是說如何既保持故宮作為歷史遺存的完整性,又賦予其現代博物館的公共教育功能。書中詳細記述了易培基建立藏品編目制度、開放參觀區域、創辦學術刊物等一系列開創性舉措,這些舉措實際上是在探索中國傳統文化機構現代轉型的可行路徑。抗戰時期的大批文物南遷,構成了故宮歷史上另一個治理典范。時任院長馬衡主持的這場“文化長征”,將超過1.9萬箱珍貴文物安全轉移至大西南大后方,創造了戰時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奇跡。《故宮掌門人》對這一事件的敘述不僅突破了簡單的史實記錄,而且將其置于現代民族國家建構的視野下進行考察:作為具有文明載體與國家象征雙重屬性的文物,如何在國難當頭之時被忠誠守衛和竭力保護?南遷路線上的每一個中轉站,都成為臨時性的“文化飛地”,而每一處“文化飛地”都延續著中華文明的基因與血脈。
圖源:視覺中國
如上所述,《故宮掌門人》一書還具備鮮明的制度史視角。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最早的現代博物館之一,其管理模式的演變本身就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史的表征與縮影。從民國時期的初步建制,到抗戰時期的文物南遷,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國有化改造,以及改革開放后的國際化發展,《故宮掌門人》通過歷任院長的決策與行動,揭示了制度變遷背后的文化邏輯。《故宮掌門人》的核心在于塑造了李煜瀛、莊蘊寬、趙爾巽、江翰、王士珍、易培基、馬衡等一系列鮮活的守護者形象。他們有的是學者身份,有的是政府官員,有的是革故鼎新的改革者,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故宮的責任與情懷。書中對他們的刻畫絕不是簡單的褒揚,而是呈現了其復雜性與時代局限性,從而使人物更具立體感、真實感與可信感。
《故宮掌門人》最動人的篇章莫過于對故宮物質本體與精神內涵的雙重探索。作者以詩性的筆觸描繪了這座建筑群如何超越單純的物理存在,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性容器。翻開書頁,好像跟隨一位耐心的文化向導穿越時光長廊。作者用考古學家般的細致,將塵封的檔案化作鮮活敘事:那些泛黃的賬本記錄著創業維艱,老照片定格了守護者的身影,手稿字跡仍帶著當年的溫度。這不僅是一部制度沿革史,更是一曲文明守護者的贊歌——在虛實交織的歷史迷霧中,他們用畢生心血守護著紫禁城的文化之光。當我們看清每一塊基石背后的故事,才會真正懂得:600年宮闕巍然屹立的背后,是無數人托舉的重量。故宮的建筑不僅是歷史事件的時代背景,其本身也是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每一塊金磚的燒制工藝、每一處彩繪的礦物顏料、每一件瓷器的釉色變化,都承載著特定時代的技藝體系與審美觀念。本書特別關注了文物修復師這一群體。當“我在故宮修文物”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作者回溯了故宮修復技藝的傳承譜系,指出這種“以手傳心”的實踐知識,構成了與學院派藝術史并行的另一條認知路徑。當一位老師傅用傳統方法揭裱古畫時,他不僅是在修復物質載體,更是在延續一種文明傳承的獨特方式。
圖源:視覺中國
《故宮掌門人》的獨特魅力不僅在于其學術深度,更在于其詩化的語言風格。作者善于將宏大的歷史敘事與細膩的文學表達相結合,使故宮成為一座有血有肉的“文化身體”。詩化文字不僅賦予建筑以藝術生命,更引導讀者進入一種超越時空的審美體驗。在作者靈動的筆下,紫禁城不再只是磚木結構的集合,而成為承載民族記憶的“活體”,它的每一道宮門、每一段紅墻,都在向文明傾訴,都在與歷史對話。書中還頻繁運用隱喻手法,將故宮比作“文明的方舟”“時間的琥珀”“歷史的劇場”等,這些意象不僅增強了著作文本的文學性,也深化了讀者對故宮文化價值的認知與理解。
故宮,不僅僅是一座宮殿,更是一座文化的寶庫,它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探訪、學習、感悟。在這里,人們可以穿越時空的界限,與古人對話,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鳴。《故宮掌門人》最終告訴讀者:這座宮闕的偉大與長久,不僅在于它輝煌的過去,更在于它持續向未來開放的可能性。歷任院長恪盡職守的工作,本質上是在進行一場永無止境的翻譯:將古代文明的密碼,轉化為現代人能夠理解的語言。在全球化與數字化的雙重沖擊下,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故宮掌門人》一書以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敏銳的時代洞察,為我們理解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提供了重要參照。《故宮掌門人》向我們昭示:故宮的神奇與瑰麗,一方面在于其建筑與藏品的物質價值,另一方面更在于它作為文明符號的精神意義。而那些守護它的人,無論是院長還是普通員工,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文明的火種最終要靠人來傳遞和賡續,而《故宮掌門人》正是對這種傳遞和賡續最真實動人的記錄。
(作者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