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有蘇超,文有書超”,這個夏天,江蘇真是熱不可擋。但不得不說,盡管今年的江蘇書展創造性地打出了“書超”口號,并推出“蘇超”門票兌換惠民書券等項目,但書展距成為“書超”,還有不短的距離。無論是傳播面、消費力還是受眾群,書展可以努力的空間都還很大。
蘇超最令人難忘的,除了場上真刀真槍、血肉拼殺的激斗場面之外,還有場外的玩梗:巧妙利用江蘇“十三太保”的文化特點,將城市間的文化差異轉化為賽場上的“世仇對決”,“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楚漢爭霸、常州輸筆畫等等熱梗,掀起了病毒式傳播的狂歡浪潮,話題播放量突破110億次,使得很多對足球一竅不通的人也加入看球行列。放下身段、敢于自嘲,使得全民從觀球中找到了共情點,釋放了巨大的生存壓力,裂變出強大的傳播力,不斷霸榜熱搜。雖然“蘇超”也是本次書展的熱門話題,但未能形成同等量級的社交狂歡。
蘇超已經是全民足球了,門票僅10元左右,覆蓋全年齡段,從學生到農民皆可參與,非球迷占比80%,超九成江蘇人知曉“蘇超”;反觀書展,全民閱讀的氛圍感還是沒有拉滿,傳播仍然集中于行業報道和閱讀推廣,缺少病毒式話題。蘇超球員以業余愛好者為主,涵蓋教師、快遞員、程序員等職業,看球的那可都是身邊鄰里人,強調低門檻參與和情感宣泄;書展則是靜默的文化消費,雖然也有園林工人、廣東少年、九旬大爺十月寶寶等逛書展的讀者受到關注,但受眾群仍然以知識分子和親子家庭為主,對低學歷或非閱讀習慣人群滲透不足。全家齊吼看蘇超與全家安靜逛書展,似乎形成了草根性與精英性的兩極。
蘇超成功出圈后,贊助商數量從開幕時的6家激增至29家,百萬級官方席位“一席難求”,并帶動了江蘇全域的文旅消費熱潮;而書展,目前仍少不了政府補貼,市場化造血能力仍需努力。
江蘇書展是全國唯一一個連續舉辦15屆從未間斷的大型圖書展會,多年堅持不易,也體現出江蘇濃厚的閱讀傳統與人文底蘊,“文脈江蘇”向來溫文爾雅。但,如何讓溫水沸騰起來?
首先就是“來真的”。蘇超之火,火在“真”,球場上真刀實槍,球場外真情流露。“真”是蘇超的靈魂。書展不妨學一學,發起一場“挑刺”行動,讓批評的鋒芒帶動看書熱潮。有好說好,有壞說壞,不一團和氣,不盲從輕信,多一些火花四濺的觀點碰撞,多一點“針尖對麥芒”的激烈沖突,保持批判性思維,讓“求真”帶動圖書話題熱起來。
其次,在全民性上下功夫。現在素人寫作這么火,其中不乏清潔工阿姨、菜市場攤主、燒烤店服務員等等,書展讓更多的素人作家走到前臺如何?讓寫作的光穿透身份、階層、地位種種界限,照亮每一位前行者。此外,還可加強書展的互動性與競技性。放低姿態,放下精英面孔,增設城市文化答題賽、方言朗誦擂臺賽等競技類活動,用“對抗性”激活大眾興趣,精心打造全民節日,而非“文化精品展會”。
其三,在技術應用和場景創新上大膽突破。江蘇書展今年在創新性上下功夫,“一本書撬動大文旅”的文旅融合探索,娃娃排隊畫臉譜等沉浸式體驗,小朋友和AI機器人下棋、VR編織、AR點染等“瞬息元宇宙”都令人耳目一新,但相比蘇超的無人機導覽、跨城接駁等職業化運營,仍顯保守。不妨嘗試更多技術手段,激活年輕人參與興趣。
靜水深流的書展,與夏日風暴般的蘇超,本屬不同的文化樣式,不須復刻其狂歡式的成功,但書展既已打出“文有讀城武有蘇超”口號,相信亦可借鑒蘇超傳播方式與跨界運營手段,讓書展真正成為全民閱讀的“書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馮秋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