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本周將審查大法官人事案,25日人事同意權投票,隔天26日為大罷免投票日。有不具名藍委坦言投票意向會將大罷免沖擊納入考量;藍委翁曉玲也指出,先看被提名人答詢表現,表現不佳者,社會也不會接受,若封殺表現好的人選,會被懷疑政治操作。綠營則認為,大法官人事審查結果不會影響大罷免投票。
立法院去年12月24日進行審查大法官人事案,賴清德提名人選全遭否決。府院今年3月21日提名蔡秋明、蘇素娥、蕭文生、鄭純惠、林麗瑩、陳慈陽、詹鎮榮7位為司法院大法官,本周將于立法院審查人事案,并于7月25日投票。不過,隔天26日就是大罷免投票,兩者是否連動,引發討論。
翁曉玲表示,大法官同意權的投票結果多少會影響到隔天的大罷免投票,但不會有極高的殺傷力。3天的質詢,他們會讓大法官被提名人就一些議題表達立場,其表現會影響到選民的認同。
翁曉玲認為,被提名人若表現不佳,選民也不會支持,但如果其中幾位表現不錯,而藍營把這些人封殺的話,會讓民眾覺得太政治操作,關鍵在大法官答詢表現。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說,民眾現在要罷免藍委是因為他們過去做的事情,這一個月表現再怎么好,跟過去做的壞事一點關系都沒有。民進黨立委鐘佳濱說,在朝野對抗格局下,議會不可能用正常方式審查,對于恐被罷免的藍委來講,給過也救不了他,不給過也不會更差。
東吳政治系教授蘇子喬認為,這次提名的大法官被提名人陳慈陽、蕭文生有一些政治色彩外,其他實務界出身的司法人員若被在野全面封殺的話,恐增加仇恨值,國民黨最好的反罷作法,就是實質審查,剔除政黨色彩濃厚的人選,放行較無爭議的人選。
這次國民黨立院黨團也針對7位被提名人提出書面提問,共通問題包含大法官是否應該成為政府強化安全的助手?行政與立法出現對抗時,大法官是否應該無界線地積極介入政治問題,并自詡為最終仲裁者?當個人信念與社會價值沖突時,大法官可以將自己價值凌駕民意之上嗎?你守護的憲法是36年制定,并歷經多次修憲的憲法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