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當地時間7月1日,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在接受采訪時,就伊以沖突相關問題對中國喊話,其言論引發廣泛關注。在當前伊以局勢緊張復雜的背景下,以色列這一外交動作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考量?
近期,以色列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嚴峻局面。在外部,伊朗的核設施雖遭受美以軍事打擊,但遠未被徹底摧毀。美國國防部發言人肖恩·帕內爾雖在7月2日表示,美國評估伊朗核設施已被摧毀,核計劃被推遲約1至2年。然而,有消息顯示,伊朗高級官員通信內容提到,美軍對伊朗核設施的襲擊未達預期破壞力,這意味著伊朗大概率仍具備繼續推進核計劃的能力。以色列一直視伊朗核計劃為心腹大患,伊朗核威脅懸而未決,令以色列如芒在背。
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資料圖)
同時,胡塞武裝的軍事行動也給以色列帶來極大壓力。當地時間7月1日,也門胡塞武裝宣布向以色列發射一枚彈道導彈和3架無人機,打擊特拉維夫本·古里安機場等目標,致使機場運轉中斷。胡塞武裝還表明將持續開展支援性軍事行動,以反對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種族滅絕罪行”。胡塞武裝的頻繁攻擊,嚴重威脅以色列國家安全與民眾生活。
在內部,以色列國內政治局勢動蕩不安。以色列檢方2020年初就以“受賄、欺詐和違背公眾信任”等罪名起訴內塔尼亞胡。6月28日晚,數千名以色列人舉行集會,抗議內塔尼亞胡政府對巴以沖突的處理方式。內塔尼亞胡政治生涯面臨重大危機,若因腐敗案被定罪,最高可判10年監禁,這將深刻改變以色列政治格局,加劇國內政治分歧與動蕩。
在此艱難處境下,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對中國喊話,稱中國是唯一能影響伊朗的國家,中國和伊朗貿易活躍,伊朗約90%的石油出口至中國,且兩國簽有長達25年、總價值達4000億美元的投資合同,暗示中國應利用此影響力對伊朗施壓,甚至提出中國停止購買伊朗石油,伊朗就會崩潰的觀點。
中國作為全球能源需求大國,能源政策奉行來源多樣化原則。中伊能源貿易是中國確保能源安全的合理舉措,是基于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原則開展的正常商業往來。中國從伊朗進口石油,滿足自身能源需求,也助力伊朗經濟發展,這種合作對雙方意義重大。
特朗普和內塔尼亞胡(資料圖)
此前,特朗普在伊以停戰后曾表示,中國可以繼續購買伊朗石油,同時希望中國也購買美國石油。但他未敢要求中國停止購買伊朗石油,因他深知中國在能源政策上堅持獨立自主,不會受外部無端干涉。而以色列總領事白樂濰此番要求,無疑是試圖讓中國犧牲自身能源安全利益,保障以色列利益,這一要求毫無道理,也不切實際。
白樂濰見直接要求難以奏效,便采用激將法。她先提及中國是以色列第二大貿易伙伴,美國是第一,強調中以雖有分歧但一直保持良好對話,試圖拉近與中國關系。隨后話鋒一轉,稱中國對伊朗有巨大政治影響力,卻對調解伊以關系不感興趣,還指出做中東調解員要有責任感,需做艱難決定并投入資金,暗指中國未在伊以沖突中發揮以色列期望的作用,試圖通過道德綁架迫使中國按以色列意愿行事。
自伊以沖突爆發,中國始終積極勸和促談,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沖突伊始,王毅外長分別與伊朗、以色列外長通電話,呼吁雙方通過對話解決問題;與埃及外長溝通時,再次表達為爭取和平不懈努力的意愿;6月24日,又與伊朗外長通話,稱愿推動安理會發揮應有作用。中國在伊以沖突問題上,始終秉持客觀公正立場,堅持勸和促談,為推動地區和平穩定積極努力,并非如白樂濰所言“不感興趣”。
伊朗(資料圖)
針對以色列總領事言論,中國外交部明確回應,中東沖突是非曲直清晰,中方希望實現持續有效停火,推動中東地區重回和平穩定,關于伊朗核問題應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解決。這表明中國堅定站在和平一邊,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端,不會被外部壓力左右,更不會成為他國實現自身利益的工具。
以色列在自身陷入困境時,試圖將責任推卸給中國,通過不合理要求和激將法,妄圖讓中國干涉伊朗事務,這一做法不切實際且不明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始終秉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堅定維護自身利益與國際公平正義,在伊以沖突等問題上,將繼續為推動和平發揮建設性作用,不會受外部無端干涉與壓力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