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埃菲社6月30日報道,以色列外交部長吉德翁·薩爾在以外交部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以色列政府希望敘利亞和黎巴嫩加入《亞伯拉罕協議》。通過該協議,以色列已經與該地區的其他幾個阿拉伯國家實現了關系正常化。
但是,薩爾同時明確表示,以色列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把戈蘭高地歸還給敘利亞。“1981年以色列法律在那里實施,44年來一直如此,在任何可能的未來,它都將作為以色列國家的一部分存在。”薩爾強調。
這一強硬表態,再次將戈蘭高地推向了風口浪尖的輿論高地。
戈蘭高地的歸屬爭議是中東地區最復雜的領土問題之一,以色列近期的強硬表態再次激化了這一矛盾,那么以色列為何如此執著于戈蘭高地?這背后有著多重戰略考量。以下從歷史經緯、現實博弈和潛在影響三個維度展開分析:
一、歷史經緯:從敘利亞領土到以色列實控
戈蘭高地位于敘利亞西南部,面積約1800平方公里,是連接中東多國的戰略要地。這里原屬敘利亞,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以 “防止敘利亞改道約旦河水源” 為由發動突襲。據2024年《自然-水資源》論文,戈蘭高地年均降水達1200mm,是以色列本土的3倍,其地下含水層每年向加利利海補給2.7億m3淡水。這解釋了為何1967年戰爭中,以軍突擊隊不惜傷亡23%兵力也要在48小時內控制水源地。1981年,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單方面吞并戈蘭高地,但這一行為被聯合國安理會第497號決議明確裁定為 “無效且違反國際法”。目前,以色列實際控制約1200平方公里,聯合國在敘以邊境設立緩沖區并派駐觀察員部隊監督停火。
二、現實博弈:以色列為何拒絕歸還?
以色列的強硬立場源于多重戰略考量:
- 誰掌握了戈蘭高地的水脈,誰就扼住了中東地區的咽喉。戈蘭高地被稱為 “中東水塔”,其地下水和降水支撐著以色列40%的淡水供應。加利利海的水源直接來自高地,以色列通過修建水壩截留河水,甚至影響敘利亞、約旦等國的用水權益。這種 “以水制敵” 的策略使其絕不愿放棄控制權。
- 軍事地理的制高點優勢。戈蘭高地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峰赫爾蒙山可俯瞰以色列北部平原和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以色列在此部署雷達、電子戰設備和駐軍,形成對黎巴嫩、敘利亞的全天候監控網絡,防范無人機襲擊和地面滲透。2024年12月,以軍更突破1974年協議,首次大規模進駐緩沖區并控制赫爾蒙山。
- 國內政治的民粹化操弄。以色列右翼政府長期將戈蘭高地塑造為 “國家安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內塔尼亞胡等政客頻繁訪問高地,宣布擴建定居點,并以 “特朗普高地” 等命名強化象征意義。這種政治操弄既迎合國內民族主義情緒,也為轉移經濟、社會矛盾提供抓手。
- 國際環境的部分默許。美國在2019年率先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的 “主權”,雖未獲國際社會廣泛認可,但為以方提供了外交掩護。俄羅斯雖支持敘利亞主權,但在敘利亞內戰中更關注自身軍事存在,對以軍行動保持有限默許。這種大國博弈的灰色地帶,使得以色列敢于持續挑戰國際法。
三、潛在影響:從地區動蕩到全球連鎖反應
以色列不歸還戈蘭高地,會造成什么樣的局勢呢?
- 首先,敘以沖突的火藥桶效應可能被引爆。敘利亞從未放棄收回戈蘭高地的訴求,多次表示將 “通過和平或戰爭” 實現目標。以色列的持續占領和定居點擴張,可能引發敘利亞邊境武裝的報復性襲擊。2023年德魯茲居民因反對以色列建設風力發電設施與警方爆發沖突,已暴露族群矛盾。若以軍進一步壓縮緩沖區,不排除敘以爆發局部戰爭的風險。
- 其次,阿拉伯世界的反以浪潮可能加劇。沙特、埃及、阿聯酋等國近期密集譴責以色列擴建定居點,強調戈蘭高地是 “被占領的敘利亞領土”。這種統一立場可能推動阿拉伯聯盟重啟對以制裁,并影響《亞伯拉罕協議》的深化。以色列外長薩爾雖提議將敘利亞納入該協議,但 “不歸還戈蘭高地” 的前提顯然缺乏誠意。
- 再者,國際法體系的公信力危機可能進一步凸顯。以色列吞并戈蘭高地的行為已持續44年,聯合國決議形同虛設。這種 “強權即公理” 的邏輯若被縱容,可能鼓勵其他國家效仿,加劇領土爭端的軍事化解決傾向。俄羅斯在安理會多次譴責以方行動,但缺乏實質制約手段,凸顯國際治理機制的失靈。
- 另外,能源與地緣格局的連鎖震蕩也不容忽視。戈蘭高地周邊蘊藏油氣資源,以色列近年在附近海域加大勘探力度。若沖突升級,可能波及紅海航運和中東能源出口通道。此外,伊朗通過支持敘利亞和黎巴嫩真主黨,在戈蘭高地問題上與以色列形成對峙,地區代理人戰爭風險上升。
四、破局之路:從對抗到對話的可能性
那么,戈蘭高地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 國際社會的協同施壓是關鍵。聯合國應推動安理會通過新決議,明確對以色列定居點的制裁措施。歐盟可暫停與以色列的部分貿易協定,美國需撤回對戈蘭高地 “主權” 的承認,回歸 “土地換和平” 的基本原則。
- 水資源共享機制的建立也迫在眉睫。參考約旦河治理模式,敘以可在聯合國監督下建立跨境水資源管理機構,以 “共同開發、比例分配” 為原則,緩解水源爭奪壓力。戈蘭高地的地下水和降水可按人口、經濟需求重新分配。
- 分階段撤軍與非軍事化或許是一個可行方案。以色列可參照1992年俄羅斯提出的 “三區方案”,逐步撤出戈蘭高地60%的區域,剩余部分由聯合國維和部隊管理,同時保留有限的非軍事存在。這一方案需以敘利亞承諾不駐軍為前提。
- 德魯茲族群的自治安排也值得探索。戈蘭高地現有約2.2萬德魯茲人,多數保留敘利亞國籍。可通過國際調解設立 “戈蘭高地自治區”,賦予其文化、教育自治權,同時保障以色列的安全關切。這種 “軟著陸” 模式或能為最終解決方案鋪路。
戈蘭高地問題其實就是強硬的霸權做法和國際法律規定之間的矛盾。要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只想著自己贏、別人輸,得換個思路。要是以色列一直賴著戈蘭高地不還,說要 “永遠占領”,那它在國際上的名聲會越來越差。而且,這還可能像蝴蝶扇動翅膀一樣,引發中東地區一連串的安全問題,讓局勢變得更亂。
要想打破這個持續了半個世紀的僵局,就得回到聯合國定的規則上來,讓敘利亞和以色列的關系重新變得正常。
現在氣候變化越來越厲害,水也越來越少,中東的局勢也在快速變化。戈蘭高地最后會怎么樣,就像一塊試金石,能看出國際社會有沒有能力把事情處理好。
(圖片來源于A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