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蒜面條不用臊子,也忌諱葷腥。
蒜面條的做法極其簡單:鍋里的水燒開后,將面條下鍋,用筷子攪攪,以防面條粘連。
待到鍋里的水再次燒開后,倒入一碗涼水,繼續加柴燒火,等到鍋里的水再次煮沸,就將青菜放入鍋內,待到青菜煮熟了,關火后,再在鍋里加一碗涼水降溫,然后,用笊籬把面條撈起來裝入海碗,過冷水。過冷水后,加入蒜汁、香油,拌拌就行了。
這勺蒜汁,是這碗撈面條的靈魂所在。
制作蒜汁的方法因人而異。在我的記憶和現在的吃法里,這勺蒜汁的配料有新鮮的紫蘇葉、石香葉、藿香葉和大蒜。將這些新鮮的香辛料洗凈后,放蒜臼里,加入適量的鹽搗碎,倒入適量的涼白開,用勺子攪拌攪拌就行了。如果做蒜汁時,沒有新鮮的紫蘇葉、石香葉、藿香葉,那就只用大蒜做一碗蒜汁也行。沒有香油,就隨便放點什么油都行,但不能放動物的油脂,如果放動物的油脂,面條會有腥味,影響口感。
蒜面條主打一個清淡和清爽,最忌諱葷腥了。
蒜汁里是不放香油的。根據自己的口味,先在面條上放幾勺蒜汁,然后,再把香油倒在蒜汁上拌拌就成了。
煮面的時候也是根據個人的口味而定。有的人煮面的時候,在鍋里加兩次涼水后再放青菜,這樣煮熟的面條軟和。面條煮熟后,先撈到冷水盆里拔一拔,再撈到碗里,加蒜汁和香油即可。
蒜面條的這個做法是我的最愛,簡單、適口,主要是容易吃飽。每到盛夏,我幾乎天天中午都會吃上一碗這樣的蒜面條。
吃罷蒜面條,再盛一碗面條湯,咕咚咕咚喝上一碗,這叫原湯化原食。
這碗湯,在中原地區叫作白湯,既解渴又解暑。
這是現在的吃法。
三十年前,在農村吃蒜面條,只要天氣晴好,到了午飯時刻,左鄰右舍、鄉里鄉親們各端一碗蒜面條,坐在街邊的石頭上,或者蹲在屋檐下,一邊吃飯,一邊和村鄰們家長里的短閑聊。而今居住在城市,左鄰右舍多了,卻都很陌生。
河南人喜歡吃蒜面條。哪怕是冬天也是如此,因為這碗面和河南人的性格一般無二:沒有那么多的花架子,實在、實誠、扛饑。
在斗轉星移的歲月里,吃著這碗面,一晃就是五十多年。在這五十多年時間里,在外漂泊了十五年之久。即便是在外漂泊,只要條件允許,我都會在夏天,做一碗這樣的蒜面條,想著家鄉的好,想著家人的好,想著故土的親,吃著這碗熟悉的面,心里裝滿了鄉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