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明見局
作者|柯柏妮
港交所持續火爆,近日,立訊精密一紙H股上市公告“攪動”資本市場。
當“果鏈一哥”宣布籌劃港股征程時,市場的目光不僅聚焦于其2687億營收背后的資本野心,更投向了掌舵者王來春。這位從富士康流水線走出的潮汕女首富,正以制造業“老將”的身份,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十字路口落子新局。
逆襲,從代工車間到資本舞臺
1988年深圳西鄉的崩山腳下,21歲的王來春擠入富士康首批150名工人的隊列時,或許未曾想過37年后的自己會以615億身家登上胡潤全球富豪榜。
在富士康從普通員工到課長的11年里,她像海綿般吸收著精密制造的技術基因。凌晨三點調試設備的堅持、手寫上萬頁生產筆記的積累,讓她成為大陸員工中首個觸及管理層天花板的“打工妹”。
這種對制造業底層邏輯的深刻理解,在1999年她與哥哥王來勝收購立訊有限公司時轉化為最初的創業資本。當其他代工廠追求短期訂單時,立訊堅持自建實驗室,用三年時間啃下富士康不愿接的精密連接器技術“硬骨頭”。
2010年立訊精密登陸A股是王來春資本運作能力的首次展現。上市當年,公司來自富士康的營收占比仍達45.38%,但她已開始布局“去單一化”。
2011年豪擲5.8億收購昆山聯滔,以連接器技術為敲門磚打入蘋果供應鏈;2016年收購美特科技切入聲學模組領域,為AirPods爆量埋下伏筆。
這種“技術并購 + 垂直整合”的打法,讓立訊在2024年實現消費電子業務2240億營收的同時,將汽車互聯、通訊組件等新業務占比提升至了15%。
正如王來春在采訪中所言“制造業沒有捷徑,要么在技術深水區扎根,要么在資本浪潮中沉沒”。
2025年收購聞泰科技消費電子ODM業務時,她設定“三年追平行業均值”的目標,而非單純追求規模擴張。
這種務實風格在分紅政策中亦有體現。2023年21.53億的分紅降至14.49億,面對投資者質疑,她直言“作為公司最大股東,我當然希望提高分紅比例,但作為一家中國的制造業企業,需要用長遠的眼光全局考量,即首先需確保更多產品品類能夠躋身全球頂尖的供應鏈體系”。這種將資本深度綁定產業的思維,正是立訊從代工車間走向資本舞臺的核心密碼。
港股上市,果鏈三巨頭有望“香江會師”
從行業格局看,“果鏈三巨頭”中的藍思科技已叩響港交所大門(7月9日掛牌),歌爾通過分拆子公司完成港股布局,立訊的赴港之舉更像是一場“香江會師”的戰略呼應。
A股市場雖提供了早期發展的資本沃土,但面對海外擴產需求,港股的國際化融資能力更具吸引力。
2024年立訊外銷收入占比87.6%,在越南、墨西哥等地的產能布局已耗資超百億,而港股允許以港元、美元等多幣種融資,能有效對沖匯率風險。
據彭博社報道,其計劃融資超10億美元,這筆資金將直接注入印度新建的AirPods生產線。
同時,港股靈活的股權激勵工具,恰中科技制造企業的人才痛點。立訊目前海外研發團隊已經超過了2000人,但高端芯片設計、汽車電子等領域仍需全球獵才。
對比A股限制性股票為主的激勵模式,港股的股票期權、虛擬股權等工具,能實現對海外人才的“精準激勵”。王來春在內部會議中曾強調“當特斯拉能從硅谷挖人時,我們必須有同等量級的籌碼”。
此前,立訊長期被貼上“果鏈代工”的標簽,2025年動態市盈率約18倍,顯著低于海外科技制造企業。
而港股市場對全球化布局的制造業企業更具包容性,參考鴻海精密在臺股25倍的市盈率,立訊精密若能在港股講好“汽車電子 + 通信設備”的新故事,估值修復空間可觀。這也是為何其選擇中金、高盛等跨境投行操刀上市,意在重構國際投資者的認知框架。
制造業巨頭的轉型“深水區”
從年報數據來看,光鮮業績的背后,立訊精密仍面臨制造業轉型的共性難題。
2024年10.41%的毛利率較2023年下滑了1.17個百分點,消費電子業務毛利率僅9.1%,折射出代工模式的利潤天花板。
王來春的“三個五年計劃”或許能通過三大方向實現破局:
- 汽車電子
5.12%的汽車業務營收占比看似微小,卻是立訊精密擺脫“蘋果依賴”的關鍵。2022年與奇瑞成立合資公司后,其已拿下新能源汽車線束、智能座艙模組等訂單,2024年汽車互聯業務營收同比增長43%。但對標博世、大陸集團等百年Tier1,立訊在芯片設計、系統集成等核心技術上仍存代差,此次赴港融資或部分用于德國汽車電子企業的收購。
- 通信設備
6.83%的通訊業務占比背后,是立訊精密在5G基站連接器、數據中心高速線纜等領域的持續投入。2024年其研發費用達135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超30%投向通信領域。值得關注的是,其在800G光模塊連接器上已實現小批量供貨,未來隨著AI算力需求爆發,這一業務可能成為新增長極。
- 供應鏈安全
70.74%的第一大客戶收入占比,始終是懸在立訊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王來春的應對之策是“雙循環”布局。在國內深化與華為、小米等客戶的合作,2024年內銷收入同比增長18%;在海外加速墨西哥、印度等基地建設,2025年計劃將20%產能轉移至境外,以應對地緣政治風險。這種“中國研發 + 全球制造”的模式,正在重塑立訊精密供應鏈安全體系。
當王來春在《2025新財富500創富榜》上以1315.2億財富加冕潮汕女首富時,她更看重的或許是榜單背后的產業隱喻。從代工到智造,從依附到自主,立訊精密的港股征程不僅是資本版圖的擴張,更是中國制造業從“世界工廠”向 “全球鏈主”躍遷的縮影。
在蘋果供應鏈重構、全球制造業格局洗牌的當下,這位從流水線走出的企業家正帶領立訊精密在資本市場與產業深水區的雙重博弈中,書寫新的制造業傳奇。
而港股的鐘聲是否能敲響中國科技制造的新周期,或許取決于王來春能否將“精密制造”的基因,真正轉化為“全球智造”的話語權。
(內容來源于網絡公開信息,請謹慎辨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