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和手機爭奪孩子的「戰役」中,堅持一定是有意義的。暑假期間,「手機難題」又能拿出來多說五毛了。
作者:蝎子號
上周末約了幾個家庭聚會,一堆孩子聚在一起,讓我發現了個扎心的現象:幾乎所有孩子都在埋首玩手機。
「他們在一起,但又不在一起」,準確描述了這代青少年的社交現狀。其中最小的孩子只有三年級,已經很熟練地與網友連麥。
招呼孩子們玩桌游,能勉強湊過來——戴著耳機、掛著群聊,但好歹還算給面子。那些玩網游的,則像是被吸走了魂,對現實世界不聞不問,完全沉浸在游戲世界里。
前不久我看到篇文章,觀點是:孩子沉迷游戲,是現實吸引力不夠。大意就是苛責教育,苛責父母。只顧著成績,忙著補課,疏忽孩子現實感的培養。
這個觀點,有點道理,但沒說到根子上。
憑我對這幾個家庭的了解,這些父母陪著孩子從小泡各種樂園,安排聚會,假期不是在旅游,就是在營地。要論“現實吸引力”,這些孩子獲得的現實感,已經遠超過上一代人。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現實吸引力拉滿的孩子,還是義無反顧地撲向了虛擬世界?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文章前,咱們做個小投票看看大家的觀點
“現實吸引力不足”是個偽命題,
真正的問題是“虛擬拉力過強”
有個詞很火,叫「童年富裕癥」。
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坎特和經濟學家朱麗葉·肖爾,大概意思是指物質條件優渥的家庭,孩子的物質需要被充分滿足,但因缺乏情感陪伴和價值觀引導,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問題。
物質豐富包括但不限于:滿屋玩具、環球旅行、高端興趣班等。
「童年富裕癥」在這代孩子身上非常普遍。
隨便刷刷暑假期間的社交媒體,到處是父母的“吐槽”:斥巨資帶娃旅游,孩子全程只關心兩件事——“什么時候回酒店?”和“Wi-Fi密碼是多少?”
什么東京巴黎,什么海島雨林,都敵不過一方小小的手機屏幕。如果酒店網絡不好,那完蛋了,一張臭臉能夠毀了整個假期。
去年暑假,網友偶遇在倫敦游學的中國孩子,清一色蹲在街邊刷手機。明明眼前是世界一流學府,身邊是真實的同齡人,但對他們來說「手機」才是最重要的伙伴。
你說,這些孩子是現實吸引力不足嗎?是父母陪伴不夠嗎?
所以,別再糾結現實世界的“吸引力”夠不夠了。你不得不承認,現實世界這點刺激,跟虛擬世界的“拉力”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
這個拉力并非憑空產生,而是被世界上最聰明的頭腦,精確設計出來的。
斯坦福大學教授亞當·奧爾特(Adam Alter)在他的著作《欲罷不能》(Irresistible)中就揭示了,許多應用程序和游戲利用了“間歇性正向強化”原理。
簡單來說,就是不規律的、隨機性的獎勵,這會持續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產生依賴,不斷地想要更多,其成癮機制與賭博類似。
一個由成年人精英團隊精心設計的、以成癮為目的的程序,輕而易舉地捕獲孩子尚在發育的大腦。
這場爭奪戰,父母的勝算有多少?
關于游戲和短視頻公司如何設計,來提高用戶在線時長的研究,這里就不展開了,我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大家可以去看。
父母的“他控”,
是孩子唯一的防火墻
回想我小時候,作為一代獨生子女,暑假的日常就是被關在家里,父母根本沒空陪伴,現實吸引力也不多。
然而,在刷了幾十遍《還珠格格》后,感覺無比膩味的我,就會去圖書館看書。現在回想起來,幸虧那時沒有智能手機,否則磚頭一樣厚的小說,即便再有吸引力,也不可能比小視頻更吸引我。
“我小時候如何如何,你怎么不能這樣?”很多父母會用自己的童年經驗,指責現在的孩子沉迷手機,完全是因為“意志力薄弱”。
但這對于一個大腦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的兒童來說,無異于指責一個沒長翅膀的人為什么不會飛。
前額葉,還未發育完全,就早早被智能手機毀掉
前額葉皮層,這個負責理性、規劃和沖動控制的大腦“總司令”,通常要到20多歲才能完全成熟。 指望一個三年級(8-9歲)的孩子用未成熟的“總司令”去對抗精密的多巴胺算法,這本身就不科學。
孩子自控力羽翼未豐之前,父母的“他控”,就是最重要的防火墻。
這道防火墻,我觀察下來,在兩種情況下最容易出現漏洞:
隔代教養的漏洞
我并非全盤否定隔代養育,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祖輩往往更容易將電子產品當作“電子保姆”。出于疼愛,或是為了省事,要讓孩子安靜乖巧,手機就是最便捷的工具。
而且參與養育的長輩越多,教育理念越不容易統一,防火墻的漏洞就越多。孩子太聰明了,他們為了玩到手機,很快就能學會“合縱連橫”。
心理代償的漏洞
有些父母因為工作繁忙,心懷愧疚,便會在物質或自由度上對孩子進行補償。他們會下意識地放寬對手機的管理,以此來彌補自己陪伴的缺失。這種“補償”,恰恰是為成癮打開了方便之門。
我的孩子今年升五年級,在同齡人里算是個“異類”——他有豐富的戶外活動,也樂衷于此。即便這樣,他仍然會無數次問我:為什么別人都有手機,他卻沒有。
我的回答很直接:“因為你的大腦還沒發育到能自我控制的階段,我作為監護人,有責任保護你?!?/strong>
在必須使用電子設備上網課一個階段,我曾因疏忽忘開了青少年模式,出差回來后發現,他竟一口氣刷了5個小時的短視頻!
這個事實再次驗證了我的觀點:在強大的虛擬拉力面前,再多的現實吸引力也可能不堪一擊。
聯想到我不久前還刷到的一個視頻(對,我也經常一刷視頻一小時,深刻感覺的到成人對短視頻的也毫無抵抗能力,但我有起碼的自控力),記者采訪今年高考某省狀元的父母。
學霸的父母說:自己從來不管孩子學習,只管他的手機。“再厲害的學霸也抵抗不了手機的誘惑。”
在這個時代,能夠管住手機,父母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放棄幻想,
能力遷移才是破局之道
文章寫到這里,你可能會覺得有些悲觀。如果孩子已經手機不離手,是不是就沒救了?
我的看法是,如果一個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已經將“玩手機”視為自己理所應當的娛樂權利時,父母能做的確實很有限了。亡羊補牢,難度極大。
不要指望用“興趣”戰勝“成癮”,因為這兩者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上。
如果孩子接觸手機時間不長,羽翼未豐,那么父母意識到手機管理的重要性,比任何補習班更重要,積極行動起來才不至于積重難返。
之前人民日報點贊了一名10后的小孩姐,她從自身角度出發,講述媽媽如何幫助她“放下手機”,她的觀點值得借鑒。
首先,把握時機,杜絕無效管教
很多父母覺得我動不動就吼孩子「放下手機!」,但孩子完全不聽,自己就束手無策。小孩姐說,這種無效管教多了,只能降低父母的威信。
真正有效的方式是當孩子查出視力下滑,惴惴不安時,媽媽順勢提出減少使用手機,先拿下第一城。
其次,態度堅決,姿態要低
小孩姐說,媽媽的態度并不強硬,反而是展示出自己的脆弱,表達出自己因為高度近視而擔心會遺傳給孩子,并且為此選擇了視力2.0的伴侶,減少遺傳的風險。
這讓孩子感覺到媽媽的對視力的重視,從而理解媽媽,更有動力改變自己的行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配套行動
管控手機不能停留在語言上,更要行動起來。增加我們所謂的「現實感」,戶外、運動、露營等等。另外,規則也非常忌諱朝令夕改,今天心情好給手機,明天看了篇文章又焦慮了不給手機。
總之,管教的目的是讓孩子感覺:我是被看到的、被尊重的、被重視的,這才是幫助孩子放下手機的關鍵。
補充一個我的個人經驗,我會把智能手機對發育中大腦的危害告訴孩子,試著讓他去理解,為什么自己無法控制刷小視頻?隨機的獎勵為什么會上癮?
在和手機爭奪孩子這場「戰役」中,堅持一定是有意義的。
結語
與其等問題發生后頭疼醫頭,不如從根源上改變思路。手機禁令不僅是手機的問題,更是培養孩子“能力遷移”的問題。
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往往不是你在某個節點選擇了什么,而是你在每個人生節點手里有多少“可選項”。
一個只會在虛擬世界里獲得快感和成就感的孩子,他的“可選項”是極其單一的。當這條路被堵死或遇到挫折時,他會無所適從。
而父母的責任,就是在孩子童年時期,幫助他建立更多元的能力和正反饋來源。比如,讓他從一項體育運動中獲得掌控身體的快樂,從一項樂器中獲得創造美的成就感,從閱讀中獲得思辨的樂趣。
這些能力是“可遷移”的,是能帶得走的底層能力。它們會成為孩子未來面對壓力和空虛時,除了求助虛擬世界之外的更健康、更強大的“可選項”。
這個時代,早就不是考驗誰給孩子的“現實吸引力”更多,而是考驗誰能為孩子守住底線,并幫他建立更多能靈活遷移的底層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