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印度一直有個大目標:把“世界工廠”的招牌從中國手里拿過來。為了實現這個雄心壯志,莫迪政府這些年不斷向中國看齊,喊出了“印度制造”口號,還搞出一個個政策刺激計劃,試圖把外資吸引過來,打造自己的產業鏈,以實現世界各國都有印度制造。
特朗普上臺后,隨著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打響,印度覺得機會來了。
最近,印度不僅砸錢搞政策,還開始到處拉人組隊。美日澳成了它重點合作對象。在美國主導下,“印太經濟框架”喊得震天響,像“供應鏈韌性倡議”,也把印度當成重心之一。
美方當然樂于其成,不少美國公司,比如蘋果、戴爾、谷歌等,都陸續把一些組裝業務轉向印度。日本也跟進,承諾三年投420億美元;澳大利亞則在稀土出口、教育合作方面和印度走得更近。
一時間,外媒炒得熱火朝天,說印度是“下一個中國”,馬上就要替代中國,成為全球制造新中心。
聽起來很熱鬧,但現實慢殘酷的,四方一抱團,卻發現問題一籮筐。
首先是印度基礎設施短板太明顯。電力不穩、路不好走、港口效率低,這些都嚴重拖后腿。比如蘋果在印度找了富士康、緯創等工廠代工生產iPhone,但質量問題一大堆,良品率比中國低得多。
你像2024年上半年,蘋果被迫把不少訂單又轉回中國,不僅是因為手機大腸桿菌超標的事匪夷所思,關鍵問題在于印度那邊根本撐不住。
再比如半導體產業。印度喊了很久要建晶圓廠,吸引臺積電、鎧俠之類的巨頭,但這些企業轉了一圈,基本都沒下定決心投資。理由很簡單:電力供應跟不上,技術工人不好找,基礎設施不成熟,很多還停留在PPT階段。
塔塔集團雖然接下了部分半導體建廠的任務,可到現在也還在“畫圖紙”,離真正投產遙遙無期。
還有制度問題也很棘手。印度政策看上去挺積極,但實際操作起來門檻重重。審批流程一拖再拖,辦個項目得跑好幾個月;有些地方政府今天簽協議,明天就變卦,搞得外企都不敢安心投資。比如安得拉邦就曾單方面取消與韓國POSCO簽的鋼鐵合作計劃,讓人防不勝防。
再看印度拉的這幾個“盟友”。美國企業其實更多是看印度市場消費潛力,制造能力只是順帶嘗試;日本企業出手很謹慎,一直在評估“值不值得為印度重建供應鏈”;澳大利亞雖然愿意出口稀土,但也附帶各種使用限制,讓印度這邊很難發揮。
而且,別看印度加入了IPEF,貿易協議那部分它至今還沒簽。原因嘛,就是怕美日掌控太多影響本國制造業。一邊想拿好處,一邊又不想失控制,進退兩難。
說白了,想取代中國,印度連最基本的一步,穩定落地項目,都還沒走好。
中國能當“世界工廠”,可不是靠口號喊出來的。那是幾十年改革積累的結果,從基礎設施、政策執行力、產業集群到技術創新,全都是成體系的。今天中國一個沿海城市的工業配套能力,可能就秒殺印度整個工業走廊。
教育和技術工人水平也很關鍵。中國的技術工人占比接近30%,而印度不到10%。自動化程度低、管理不成熟,直接導致效率和質量都跟不上。外企要做高端制造,很難完全放心交給印度。
更關鍵的是戰略思路問題。印度太著急“替代中國”,總想著從中國嘴里搶飯吃,卻沒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競爭力。喊口號、搞論壇、簽合作是容易的,但要真的做出質量、效率、穩定性,還得腳踏實地,把地基打牢。
想搶中國的飯碗,光靠幾個產業園和國際峰會是不夠的。這碗飯,中國吃了幾十年,底子厚得很。誰想取而代之,不但得有決心,更得有真功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