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印度南部的富士康工廠里,300多名中國工程師帶著家眷匆忙撤離。生產線上的設備界面瞬間成了“天書”——清一色的中文操作指令讓印度技工束手無策。
三天后,iPhone 17試產線上誕生了137部問題手機:鈦合金外殼開裂、主板貼片歪斜,所有產品直接報廢入庫。這場靜悄悄的技術骨干撤離,意外揭開了“印度制造”華麗長袍下的真實軀體。
富士康車間里蒙塵的機械,見證了技術轉移的殘酷現實。當地工人圍著一臺精密機床折騰了四個小時,只因某個參數設置錯誤導致整條產線停擺——而往常這類問題中國工程師十分鐘內就能解決。
這不是孤立事件,在印度工廠,關鍵崗位的18%由中國工程師支撐,本土技師占比僅有可憐的3%。當中國團隊突然撤離,所謂“印度制造”的脆弱性暴露無遺。
蘋果CEO庫克曾公開贊嘆中國工人的神奇效率:調整整條生產線只需48小時。同樣的任務交給印度團隊?至少需要兩周。效率鴻溝背后是實打實的成本差異。印度組裝iPhone的成本比中國高出10%,質量卻差了一大截。
歐盟海關2024年的檢測報告曾讓全球嘩然——印度組裝的iPhone15竟被檢出大腸桿菌超標,缺水導致工人連基本衛生都無法保障。
表面上,印度制造的iPhone已占全球產量的20%。但掀開技術外衣,真相令人咋舌:這些手機70%的核心部件在中國完成預裝配,印度工廠干的不過是最后“擰螺絲”的活。
更諷刺的是,當中國近期扣留部分運往印度的關鍵設備,印度產線立即陷入“無米下鍋”的窘境。
2025年7月19日,印度反對黨領袖拉胡爾·甘地在工廠視察時,突然指向電視機生產線:“看看這些!80%零件來自中國!”他的手指滑過印著中文標識的機器,現場視頻迅速引爆網絡。
這不是個別現象——從手機到電視,印度工廠更多扮演著組裝車間的角色,而非真正的制造基地。
莫迪政府推行的“生產掛鉤激勵計劃”曾描繪壯麗藍圖:230億美元補貼推動14個領域制造業騰飛。現實卻骨感得殘酷。
四年過去,制造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不升反降,從15.4%滑落到14.3%。企業申請補貼平均要等196天,承諾的230億美元補貼實際發放不足8%。某韓國企業等待顯示屏清關耗時五天,同樣的流程在上海港只需12小時。
基礎設施的短板處處掣肘。2022年欽奈暴雨,富士康工廠價值2億美元設備被水浸泡報廢;電力供應時斷時續,工廠自備發電機的柴油成本比中國高出40%。更魔幻的是輸電損耗率——印度高達17%,老舊電網多數采用上世紀80年代技術標準。
莫迪在古吉拉特邦的演講臺上怒氣沖沖:“連眼睛都睜不開的小眼睛象頭神像來自海外!”他號召民眾抵制洋貨,卻回避了一個尷尬事實:印度家庭供奉的神像,絕大部分正是“中國制造”。
福建泉州的玻璃鋼神像輕便結實,佛山的不銹鋼神像鍍著24K金效果,溫州百家企業用樹脂鍍銅工藝批量生產——均價3美元的“信仰承包商”讓印度民眾欲罷不能。
最辛辣的諷刺藏在莫迪最驕傲的政績工程里。182米高的“團結雕像”矗立在印度大地,莫迪宣稱這是“全球對話的象征”。
鮮為人知的是,這座全球最大雕像的青銅覆層全由中國江西企業制造,專利合金使其耐腐蝕性提升三倍;主體吊裝80%由中國三一重工完成,單塊4.5米青銅板安裝誤差不超過3毫米。莫迪團隊唯一的要求是簽署保密協議——真相在閃光燈照不到的陰影里沉默。
印度政府的操作常令人困惑。一面高喊“Make in India”,一面對中國商務簽證拒簽率飆到42%;一邊吸引外資建廠,一邊要求外企CEO必須換成印度人1。這種“既要技術又要控制權”的玩法,最終讓企業寒心。
富士康195億美元半導體項目爛尾,威斯康星州工廠荒草叢生——政策承諾的補貼縮水90%,工會要求的6000美元月薪讓成本飆至中國工人的7倍。
技術轉移的“玻璃天花板”始終存在。中國工程師撤離后,屏幕貼合、面容識別模塊校準等核心工序立即癱瘓。即便設計了12套培訓方案,印度工人高達30%的流失率讓所有努力付諸東流。
印度財長曾痛心疾首:“為什么象頭神像要從中國進口?我們不能用粘土自己做嗎?”答案殘酷又真實:本土制造的神像因產業鏈不全,從材料采購到審批完成需半年,價格翻倍質量反降。
當印度國防部高調宣布“全軍裝備清除中國零件”后,突擊檢查發現塔塔集團“國產”機載計算機主板上,江蘇長電科技的標志清晰可見;邊境偵察無人機因使用寧德時代翻新電池集體癱瘓。去中國化口號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比恒河還寬。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意外成為催化劑。威脅對海外iPhone征收25%關稅的政策陰影下,蘋果不得不重新評估“印度制造”的風險。
更讓莫迪焦慮的是,美國同時對印度加征關稅,越南與美國的協議更讓印度陷入被動——越南同意美國產品零關稅進入,但越方出口美國需繳20%關稅;若使用外國零部件組裝,額外加征40%。
印度開始悄悄轉向。今年三月,莫迪突然喊話要與中國“恢復信任”;印巴邊境局勢緊張后,印度外長蘇杰生五年內首次訪華,承諾“維護邊境安寧”。
俄羅斯副外長魯登科7月17日急忙充當和事佬,推動中俄印重啟三方合作——被西方制裁的俄羅斯,70%油氣管道貿易依賴中國,三成打折原油賣給印度。
中國外交部回應意味深長:“中俄印三方合作對三家都有利。”但潛臺詞清晰可辨——合作大門敞開的前提,是印度必須解決邊境問題,停止破壞產業鏈。當印度制造的電視里中國零件占比80%,當軍工生產離不開江蘇的主板,莫迪的“大國制造夢”終究繞不開東方的供應鏈。
印度工廠的困境在拉胡爾·甘地的嘆息中具象化:“過去十年,中國在電池、機器人、電機領域至少領先我們十年。”莫迪在團結雕像前慷慨激昂時,或許忘了這座“印度驕傲”的青銅外衣產自江西。
全球產業鏈重構浪潮中,真正的制造能力不來自口號,而源于數十年產業鏈的深耕積累。當中國工程師登機回國,印度流水線的寂靜證明:擰螺絲的手藝可以速成,但支撐現代制造業的筋骨——電力、物流、教育、政策協同——需要印度真正沉下心來自我構建。
信息來源:美媒爆料:富士康要求中國員工從印度撤離
2025-07-03 15:24·頂端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