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小暑節氣。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小暑一到,意味著很快將進入更熱的三伏天。俗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高溫與雷雨成為近段時間天氣舞臺的“主角”。作為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小暑節氣到來,標志著季夏的開始,它既帶著“小熱”的試探,又暗藏著“大熱”的伏筆,在時序流轉中書寫著獨特的自然哲學。
“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古人用“三候”精準勾勒出小暑的物候變遷。當第一縷帶著熱浪的風掠過田野,便宣告了涼風的退場——這便是“倏忽溫風至”的生動寫照。田間的蟋蟀察覺到暑氣漸濃,紛紛遷居至屋檐下的陰涼處;高空的老鷹則順應氣流,振翅飛向更清涼的天際。這些細微的變化,實則是萬物對自然節律的精準呼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的注解,道出了小暑“承前啟后”的節氣地位。它像一位信使,既傳遞著梅雨季的尾聲,又預告著三伏天的臨近。此時的暑熱,雖未達極致,卻已足夠喚醒天地間的旺盛生命力:荷塘里的荷花褪去羞澀,舒展得淋漓盡致;稻田中的稻穗在熱浪中拔節,醞釀著飽滿的顆粒;就連墻角的爬山虎,也借著暑氣瘋長,在陽光下織就一片濃綠。萬物不疾不徐,循著時序的軌跡,坦然迎接這份暑熱的饋贈。
小暑到來,對農耕社會而言是一場“時間的提示”。農諺有云:“小暑雨漣漣,防汛最當先”“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這些代代相傳的經驗,是先民“因循”自然的生存智慧。此時節,南方早稻進入灌漿后期,北方麥收已近尾聲,田間管理進入關鍵期:灌溉、追肥、防蟲害,每一項農活都緊扣節氣規律。正如“伏天雨豐,糧豐棉豐”的俗語所言,順應小暑的氣候特點,方能為秋收埋下伏筆。
節氣習俗更彰顯著“因循”之道。“六月六,曬紅綠”的傳統,源于小暑時節陽光充足,人們趁機晾曬衣物、書籍,借自然之力防潮防霉;“頭伏蘿卜二伏菜”的播種口訣,是根據暑熱時長安排作物生長周期;而“食新”習俗中,將新米祭祀祖先、饋贈親友,則是對自然饋贈的感恩,對時序輪回的敬畏。這些習俗如同一個個文化密碼,記錄著先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哲學——不與暑熱對抗,而是循著時令,在順應中謀生機。
面對倏忽而至的暑熱,古人從未止步于抱怨,而是以“因循”之心,在熱浪中開辟清涼天地。王維在輞川別業里“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以靜心對抗暑氣;蘇軾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寫下“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于驟雨驟停間捕捉暑日驚喜;陸游則“幽花避日房房斂,翠樹含風葉葉涼”,在細微景致中發現清涼意趣。這些詩句背后,是古人“因循自然而不順從燥熱”的生活智慧。他們懂得“熱散由心靜”的道理,不刻意與暑熱為敵,而是調整自身節奏:晨起耕作,午后納涼,夜幕降臨則乘興夜游。這種與自然和解的態度,讓小暑不再是難耐的煎熬,反而成了詩意棲居的契機。
今日的我們,雖身處空調房,卻仍需重拾“倏忽”中的敏銳、“因循”中的智慧。當溫風再次拂面,不妨去看一場驟雨洗過的荷塘,去聽蟬鳴里藏著的生機,去感受汗水滑落時的酣暢。小暑的啟示正在于此:萬物有其時,人生有其序,唯有敏銳感知變化,坦然順應節律,方能在炎熱中找到清涼,在匆忙中尋得從容。(文/黃宗躍)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