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豫韻傳梆,踏火承薪”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服務團的26名師生,懷揣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踏上了前往焦作市武陟縣馮丈村的旅程。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深入馮丈村,沉浸式體驗懷梆與哼小車藝術的魅力,為古老非遺注入青春活力。
懷梆是河南地方戲曲中一個古老的劇種,因其產生并流行于懷慶府一帶而得名,又被稱為“懷慶梆子”“老懷梆”“懷調”“懷劇”。它以質樸明朗、慷慨激昂的曲調和濃郁的鄉土氣息著稱,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哼小車則是馮丈村一種獨特的民間歌舞小戲,與懷梆一樣,承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
在馮丈村稻花香懷梆劇社,懷梆老藝人薛鳳昌端坐中央,一句句教唱《桃花庵》選段。蒼勁高亢的唱腔伴著板胡旋律,學生們雖顯生澀,卻句句認真。老藝人丁道行講述懷梆往事,從古老傳說到藝人們的堅守,讓唱腔里的歷史愈發鮮活。然而,懷梆與哼小車作為當地瑰寶,曾在火神祭祀中不可或缺,但如今面臨諸多挑戰。武陟文化館任哲峰館長直言:“像懷梆和哼小車這樣的傳統藝術演出,傳承藝人難以擁有穩定的經濟收入。”盡管村里已嘗試抖音推廣、整理劇本,卻仍難敵方言壁壘、年輕觀眾稀缺等困境。
“豫韻傳梆,踏火承薪”調研服務團的師生們深知非遺傳承的重要性。他們分工明確,有人整理文字,梳理懷梆與哼小車的歷史脈絡;有人扛著相機,捕捉老藝人表演的片段;學藝小組則專攻唱腔與技藝傳承。團隊成員來自五湖四海,雖然對戲劇文化的了解各不相同,但這種差異為調研工作提供了多元視角。“我們不僅是學習者,更是傳播者。”團隊負責人韓鳳儀說,“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懷梆和哼小車,讓這些古老的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調研過程中,師生們與老藝人們促膝長談,記錄下了懷梆與哼小車的歷史脈絡與傳承現狀,并參與劇目整理、調研報告編寫,為非遺傳承盡微薄之力。他們還通過公眾號運營,分享調研過程、介紹馮丈文化,吸引了不少粉絲關注。“每天熬夜排版推送,看著后臺數據從個位數漲到幾百,真有種難以言說的成就感。”負責公眾號運營的成員張解語說,“有個粉絲留言‘被你們的文章圈粉了,有機會我一定要去現場支持老藝人們!’那一刻覺得所有努力都值了。”
離別前的展示會上,學生們演唱的懷梆選段與老藝人的哼小車表演相映成趣,臺下的觀眾們眼里閃著光。表演結束后,學藝小組的楊雯紅著眼眶說:“當我唱出第一句時,突然理解了老藝人說的‘戲比天大’,那種血脈里的共鳴是任何語言都描述不了的。”
7月7日,調研服務團完成實踐調研任務,踏上返校旅程。為期一周的實踐調研,讓師生們深刻感受到懷梆與哼小車的魅力與傳承的重要性。學生們紛紛表示,愿意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者和守護者,利用課余時間深入鄉村、社區開展懷梆與哼小車文化普及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非遺保護的認識和參與度。團隊指導老師丁永祥教授對此次調研活動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不僅是一次學術調研,更是一次文化傳承的接力。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豫韻傳梆,踏火承薪”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服務團通過此次調研活動,不僅為懷梆與哼小車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也激發了當地村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保護意識。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懷梆與哼小車這些古老的劇種一定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作者:馬瑾瑾 蘇蕊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