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央視能和倪萍齊名的臺柱子怎么消失了?”曾是《曲苑雜壇》靈魂人物的汪文華,在國民度最高的時期,突然從熒幕上消失。
有人說是得罪了姜昆被封殺,也有人說另有隱情,這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真的是得罪了姜昆被“封殺”了
一個女人一臺戲
汪文華這個人,你得從“狠”字看起,這股子狠勁兒,是打小就刻在骨子里的,1955年生在河北保定,十幾歲的小姑娘家,不圖安穩,偏要往藝術的獨木橋上擠,14歲,她硬是考進了武漢空軍文工團。
在團里,她練功是出了名的不要命,別人歇了,她還在練,別人睡了,她還在琢磨,這份癡迷,近乎“走火入魔”,后來想拜評書大師袁闊成為師,更是把這股狠勁兒發揮到了極致。
袁老先生有個規矩:不收女徒弟,汪文華偏不信這個邪,幾十封信,字字句句都是掏心窩子的話,雪片似的飛往東北,光寫信還不夠,她一次又一次地從武漢跑到東北,當面懇求。
鐵石心腸也經不住這么焐,最終,袁老破了例,收下了這個“不好惹”的女徒弟,這份早年的磨礪,讓她身上有股子氣,一種“只要我想要,就沒什么辦不到”的氣,這股氣,后來全灌進了《曲苑雜壇》。
1991年,汪文華想在央視辦個大雜燴式的曲藝節目,臺里沒幾個人看好,要資源沒資源,要人手沒人手,她怎么辦?一個人扛起制片人、導演、主持人三副擔子,愣是把這個攤子給支棱起來了,這哪是辦節目,這分明就是一場豪賭。
全國人民就愛看這個“大雜燴”
《曲苑雜壇》的命門,就在那個“雜”字上,在它之前,電視上的曲藝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相聲是相聲,評書是評書,各占一畝三分地。
汪文華不管這些,她把相聲、小品、評書、快板、魔術、雜技,能想到的民間藝術形式,一股腦兒全燴進了一鍋里。
在那個娛樂生活還頗為單調的年代,觀眾的遙控器是誠實的,節目一開播,收視率就像坐上了火箭,一路狂飆,很快就成了央視的王牌。
汪文華的名字,也和倪萍、趙忠祥這些大腕兒并排站到了一起,金話筒獎拿到手軟,她和她的《曲苑雜壇》,共同登上了巔峰,那句“相聲、小品、魔術雜技”,成了刻在一代人記憶里的文化接頭暗號。
一頂“不倫不類”的帽子背后
樹大招風,火了,就有人眼紅,也總有人看不慣,2005年,相聲界的領軍人物姜昆,在一次研討會上公開炮轟《曲苑雜壇》:“不倫不類,誤人子弟!”
這話一出,輿論炸了鍋,很快,各種小道消息就傳開了,說得最熱鬧的,是姜昆想讓自己的網絡相聲項目上節目,走了關系,結果被汪文華給頂了回去。
汪文華這脾氣,哪是吃啞巴虧的主,據說她還在媒體面前放話,說有些人就是靠關系硬塞進來的,一點沒給對方面子。
這一下,梁子算是結下了,“汪文華揭露姜昆丑聞,慘遭報復”,這個劇本聽起來既刺激又解氣,也最容易被人相信,但如果我們只盯著這點個人恩怨,就把事情看淺了。
姜昆那句“不倫不類”,在他這樣的傳統派看來,相聲就該有相聲的純粹,跟雜技魔術攪和在一起,不成體統。
而汪文華堅持的,正是這種“雜”帶來的生命力,她認為,高高在上的藝術,沒人看,就得死,這場爭論,其實是傳統曲藝在市場化浪潮面前的一次激烈碰撞:是守著規矩,還是放下身段?
真正的對手,從來都不是另一個人
真正給《曲苑雜壇》判了死緩的,不是姜昆,也不是任何一個人,是時代,2000年之后,一根叫“網線”的東西,悄悄連進了千家萬戶。
電腦屏幕、手機屏幕開始和電視屏幕搶奪人們的眼球,游戲、網劇、各種五花八門的娛樂方式層出不窮,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口味,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刁鉆。
《曲苑雜壇》這樣的慢節奏、以傳統藝術為核心的節目,不可避免地感到了寒意,收視率成了懸在頭頂的一把劍。
為了自救,節目開始“變味”了,傳統曲藝的比重越來越少,視覺沖擊力更強的魔術、雜技越來越多,甚至請來一些流行歌手,唱一些不咸不淡的歌。
老觀眾覺得它陌生了,新觀眾又覺得它不夠時髦,汪文華就像一個眼睜睜看著自己孩子迷了路的母親,痛心,卻又無能為力,她親手把它捧上面嘆,也親眼看著它為了生存,變得面目全非。
這種無力感,才是最致命的,2011年,在陪伴觀眾整整20年后,《曲苑雜壇》悄然停播,不是被誰“搞掉”的,它只是在一個新的時代里,自然地老去了。
江湖再見,她活成了自己的神仙
節目沒了,汪文華也從大眾視野里“消失”了,這些年,她去哪兒了?過得怎么樣?沒有傳聞中的落魄,更沒有被打壓后的憤懣,她只是換了一種活法,一種更舒展、更自我的活法,據說,她后來長居在安徽黃山腳下的一個書院里。
那里有青瓦白墻,有滿院的花草,她每天的生活,就是種花,喝茶,興致來了,就對著遠山吊兩句嗓子。
她徹底放下了“央視名嘴”的光環,回歸到了一個純粹的藝術愛好者,她沒有放棄熱愛,她去老年大學學京劇,學舞蹈,把年輕時沒空做的事,一件件撿回來。
她也沒有忘記責任,她默默地投身公益,資助山區的貧困學生,用自己的力量,點亮另一些孩子的人生,那個曾經在熒屏上光芒萬丈的女人,選擇了一種最安靜的方式,來安放自己的后半生,這無關勝負,也無關退隱,這是一種選擇。
一種在看盡繁華之后,選擇與自己和解,與生活相擁的智慧,汪文華沒有真的消失,她只是從億萬觀眾的電視機里,走進了自己的生活里,那才是更大,也更自由的舞臺。
信源 搜狐娛樂 汪文華高調回應姜昆:為個人樹碑立傳?沒門
信源 中國新聞網 中國“金話筒”主持人汪文華:鄉村振興更需要文化振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