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不穩茶杯、寫不好名字、甚至連吃飯都灑得滿桌狼藉…… 這些看似夸張的場景,卻是38歲的李女士每天都要面對的日常。自從確診特發性震顫,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成了難題。而像李女士這樣的患者,在我國保守估計超過1000萬,且發病率正逐年上升。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常被誤解為“老來病”的特發性震顫,以及中醫如何用千年智慧化解震顫難題。盛大夫預約電話15795480407
特發性震顫,也被稱為家族性震顫,約60%的患者有家族遺傳史。它不像帕金森病那樣伴有肌肉僵硬、行動遲緩,但持續或間歇性的肢體震顫,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從端水寫字到社交工作,細微的抖動如同無形枷鎖,讓許多人在疾病的陰影下逐漸封閉自己。更令人擔憂的是,傳統認知中常將其與衰老劃等號,導致大量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病情不斷加重。
在中醫理論中,特發性震顫屬于“顫證”范疇,病機核心在于“肝腎陰虛,風陽內動”。肝藏血,腎藏精,肝腎虧虛則精血不足,無法濡養筋脈,虛風內動,從而引發肢體震顫?!饵S帝內經》早有記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精準點明了震顫與肝臟的密切關系。與西醫常采用的β-阻滯劑、鎮靜劑等以控制癥狀為主的治療方式不同,中醫更注重從根源調理,通過補益肝腎、平肝熄風、調和氣血,實現標本兼治。
中醫治療特發性震顫,有著豐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體系:
1. 辨證施治,一人一方:中醫強調個體化診療,通過望聞問切,詳細了解患者的癥狀、體征、舌象、脈象,辨別是肝腎陰虛、氣血兩虛,還是痰熱動風等證型,再針對性地開具藥方。比如,對于肝腎陰虛型患者,常用熟地、山茱萸、白芍等滋補肝腎;對于痰熱動風者,則以天麻、鉤藤、膽南星等清熱化痰、平肝熄風。
2. 長期服用,堅持復診:中醫講究日常調理,每個階段的病情狀態都不同,需要定期和大夫復診,讓大夫及時根據病情調整藥方,有助于改善病情。
3. 食療與情志調理:除了藥物,中醫還注重食療與情志的作用。建議患者多食用黑芝麻、核桃、桑葚等滋補肝腎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體內濕熱。同時,鼓勵患者保持心情舒暢,通過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功法,調節身心,增強體質。
值得一提的是,中醫治療特發性震顫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醫患之間的密切配合與堅持。以李女士為例,經過三個月的中藥調理,她的手抖癥狀明顯減輕,如今已能正常工作生活。這樣的案例在中醫臨床中屢見不鮮,充分彰顯了中醫在慢性病調理上的獨特魅力。
如果你或身邊的人正被特發性震顫困擾,別再讓抖動束縛生活的腳步。中醫這把傳承千年的“鑰匙”,或許能為你打開康復的大門。
點擊關注,后臺私信【震顫】,獲取盛大夫一對一問診建議,讓我們一起向震顫說“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