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報道,英國皇家海軍“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打擊群在新加坡短暫停留后,突然改變原定航線,繞道巽他海峽南下澳大利亞,放棄了穿越南海的計劃。這一戲劇性轉折引發國際社會關注,也暴露出英國海軍在亞太戰略中的深層困境。
此次英國航母的亞太之行本被寄予厚望。早在6月29日抵達新加坡時,英方還高調展示艦載機和官兵隊列,宣稱將執行“自由航行”任務,甚至可能穿航臺灣海峽。然而僅僅兩天后,艦隊卻選擇了一條更遠的路線——從新加坡到澳大利亞的航程比原計劃多出1000公里,耗時增加近一周。英國官方給出的解釋是“技術故障與時間沖突”,聲稱F-35B艦載機需要維修,且需趕在7月13日前參加澳大利亞的“護身軍刀2025”演習。但這個說法顯然站不住腳:從地理上看,穿越南海到日本的距離更近,而F-35B的故障早在6月14日就已發生,英方當時已緊急空運設備和人員前往印度維修。
航母資料圖
明眼人都能看出,英國航母改道的真正原因是實力對比懸殊。就在英國艦隊駛離新加坡之際,中國海軍山東艦編隊剛剛結束在太平洋的演訓,攜“延安艦”“湛江艦”等艦艇駛入香港,官兵列隊排出“國安家好”字樣,香港消防船以“水門禮”相迎。與此同時,遼寧艦也在南?;顒樱纬赡媳焙魬畡荨8層蓱劦氖侵袊鴺嫿ǖ膮^域拒止體系:南海島礁部署的東風-21D反艦導彈射程覆蓋相關海域,岸基雷達網絡和電子偵察機實時監控周邊動態。相比之下,英國航母打擊群僅由1艘45型驅逐艦、1艘23型護衛艦和少量盟友老舊艦艇護航,其中“里士滿”號護衛艦艦齡超過20年,挪威的“南森”級護衛艦更是全球最小的宙斯盾艦。這種“拼湊艦隊”在解放軍的立體威懾面前,顯然缺乏對抗底氣。
英國此次派出的“航母打擊群”堪稱“多國拼盤”。除了英國艦艇,編隊中還包括西班牙的“巴贊”級護衛艦、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級護衛艦和挪威的補給艦。這些艦艇不僅型號混雜,性能也參差不齊。例如,加拿大的護衛艦艦齡超過30年,西班牙的護衛艦雖然配備相控陣雷達,但噸位較小,防空能力有限。而中國航母編隊的標配是055型萬噸大驅加2艘052D驅逐艦,護航艦艇無論是噸位還是火力都遠超英國編隊。更尷尬的是,“威爾士親王”號上的艦載機有一半是從英國皇家空軍借調的,且F-35B因液壓故障滯留印度維修,直到艦隊改道時仍未恢復戰斗力。
航母資料圖
這種實力差距讓英國不得不謹慎行事。早在4月英國宣布航母亞太之行時,美軍在亞太的主力已部署中東,只剩“華盛頓”號航母在活動。英國試圖“狐假虎威”跟隨美國,但面對中國海軍的強大實力,最終選擇了避讓。英國國防部內部人士透露,他們評估認為在沒有美軍支援的情況下,穿越南海的風險過高。事實上,英國海軍近年來因財政預算緊縮,現役艦艇數量持續減少,難以構建完整護航體系?!耙聋惿着酢奔壓侥鸽m然噸位龐大,但缺乏固定翼艦載預警機,指揮控制能力受限。相比之下,中國海軍近年來在南海常態化巡航訓練,形成了穩定的戰場感知能力,綜合監控體系包括天基偵察系統、岸基雷達網絡和電子偵察機等。
英國此次亞太之行的戰略目標也值得玩味。表面上是展示“全球影響力”,實則更多是配合美國“印太戰略”。但特朗普政府時期美歐矛盾加劇,美國對北約盟友的軍費要求不斷提高,英國海軍的行動更像是“政治作秀”。這次改道事件給國際社會傳遞了明確信號:在南海問題上,英國已經失去了19世紀“炮艦外交”的底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明確表示,中方尊重各國依據國際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自由,但堅決反對任何國家以“航行自由”為名,損害中國主權和安全。英國航母的“緊急轉向”,恰恰證明了中國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決心和能力。
航母資料圖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英國航母的窘境反映了歐洲在印太戰略中的尷尬處境。法國“戴高樂”號航母雖然也部署到亞太,但更多是展示存在而非對抗;德國甚至沒有航母可用。相比之下,中國海軍的雙航母編隊已經形成實戰能力,這種力量對比的變化正在重塑亞太安全格局。英國此次“倉促改道”,或許將成為其海軍史上一個尷尬的注腳。正如英國《衛報》所言:“帝國的時代早已落幕,認清現實比虛張聲勢更為明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