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伴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全球發出關稅通牒之后,再度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畢竟,特朗普前腳剛剛簽署了所謂大而美法案,馬斯克為了報復特朗普,直接表示要組建美國“第三黨派”。
這件事咱們隨后會單獨解讀。
從特朗普此次的關稅通牒可以看得出來,美國要對10個至12個國家發出郵件,閉口不提對華關稅措施。
代表著美國人很清楚,自己在關稅戰無法打敗中國。
因此,美國只能選擇一再退讓和妥協,這樣一來,似乎可以認為,中國罕見贏得了勝利。
特朗普做夢都沒有想到,原本以為自己卷土重來之后,一定可以利用關稅戰打敗中國。
原因自然是上一任期,我們的實力遠不如今天這般強大。
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只能選擇讓步。
而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之后,對中國毫不客氣,一出手就是極限施壓。
結果卻和特朗普設想完全不同,中國不僅沒有妥協,反而選擇與美國硬碰硬,不斷發起反制。
對此,美國不得不選擇退讓,甚至特朗普主動給中方打來電話。
最終中美關稅戰“暫停”三個月。
【特朗普發出通牒,還要征稅?】
當時,君明就曾表示過,這不過是特朗普的緩兵之計,早晚還是會繼續對中國施壓,對全球施壓。
隨后美國就公布了相關遏華措施,限制半導體對華出口。
面對這種情況,我國果斷選擇繼續對美國管制稀土出口,這下輪到美國著急了。
畢竟,大量美國企業等著稀土救急,尤其是美國的軍工企業。
只要我國不松口,美國就只能干著急。
對此,美國繼續提出中美舉行磋商會議,然后中美在倫敦舉行會談,最終的結果就是,中方依法審批符合條件的管控物項出口許可申請。
美國需要取消對華一系列限制性措施,比如說恢復EDA軟件、乙烷、飛機發動機等對華出口產品。
同時美國也提出要求,中國需要按照相關規定審查稀土出口。
隨后我國商務部表態,中美倫敦會談達成的框架來之不易,對話合作才是正道,訛詐與脅迫沒有任何出路。
言外之意就是說,奉勸美國糾正自己的錯誤做法,真正讓中美實現合作共贏。
同時我國也會“幫助”美國糾正。
怎么糾正?自然使用稀土牌幫助美國糾正。
如果美國依舊“死性不改”,執意對付中國,那我們自然不會妥協和讓步,會暫緩稀土出口。
這樣一來,真正難受的必然是美國人。
畢竟,面對中國的稀土反制,美國是毫無辦法。
無論是美國高精尖產業還是軍工產業,均依賴稀土,這就注定美國只能對中國妥協。
而且我國不可能向美國軍工出口稀土。
【美軍工稀土庫存告急,被迫對華妥協】
因為出口稀土是需要審查稀土生產的動向,美國軍工不可能讓中國對其進行審查。
所以,中美接下來的斗爭必然會不斷深化和細化。
也就是說,這是美國被迫對中國做出讓步和妥協,否則美國就會面臨無稀土可用的局面。
此舉也代表著中國罕見贏得了勝利。
畢竟,美國已經無法遏制中國,我國反制美國的手段越來越多,越來越有效。
全球已經開始逐漸意識到,原來中國才是全球最強的國家,美國已經無法遏制中國。
這與2018年之前完全不同。
當時,美國可是強行逼迫中國讓步,這次美國對中國妥協,絕對可以視為一個標志性事件,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認為,與中國合作才能維護最大程度的世界公平,中國才是未來很多規則主導者。
否則此次特朗普聲稱將會對十個或十二個國家發出郵件,提醒他們對美國妥協。
甚至還表示7月9日就是最后的談判期限。
否則將會面臨從60%、70%不等的關稅。
但是大家仔細研究之后就會發現,特朗普閉口不提對華關稅措施。
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一,美國已經在關稅上對中國妥協,對華制裁方面也選擇妥協。
目的就是要騰出手對付其他國家,要求其他國家給美國納稅。
否則就會面臨美國的打壓和制裁。
可是日本、印度、歐盟看到中國硬剛之后,美國被迫妥協,他們還會對美國妥協嗎?
當然不會,他們只會選擇對美國硬剛到底,否則就會被掏空。
畢竟,歐盟雖然表示準備與美國達成一項原則性協議的,但是如果談判失敗,歐盟將會堅決采取反制措施來保護歐洲的經濟。
言外之意就是說,美國可以動刀子割肉,但是不能太狠。
太狠的話,歐盟絕對會反抗。
第二,眼下美國急需要從我國進口稀土,如果在這個時候對中國繼續揮舞關稅大棒,很有可能會讓我國進一步管制稀土對美出口。
因此,美國此次罕見沒有對中國動手。
但是我們很清楚,美國不可能輕易認輸,眼下不過是被迫低頭罷了。
畢竟,美國想要發展本土稀土產業,最缺少的不是稀土,而是提煉技術和時間。
一條完整的稀土提煉生產線,以及相關技術,沒有十年、八年難以建成。
再加上共和黨同意提煉稀土,如果四年之后提倡保護環境的民主黨上臺,會再度叫停開采稀土。
所以,無論從任何方面來看,美國想要在短期內擁有稀土生產線。
完全就是天方夜譚。
【短期之內,美國搞不定稀土提煉】
如果美國真的在短期內搞定稀土生產線,成功提煉出稀土。
我們完全可以和美國打價格戰,對美國傾銷稀土,讓其相關企業倒閉。
這就叫“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到時候,就算美國動用關稅手段也沒用,因為我國的提煉成本必定會比美國的提煉成本要低。
其余的商品也會對美國市場造成沖擊。
代表著如今中美早已實現了攻守易勢,我國早已掌握了主動權。
甚至可以說如今的中國正在用時間換空間,我們的短板正在補齊之中。
讓我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美國都對中國妥協了,法國又蹦了出來。
近日,法國財長埃里克·隆巴爾表示,要對中國采取“廣泛”的針對措施。
應對中國出口產能過剩,保護法國的工業和就業市場。
還指責中國“在多個領域擁有50%的份額就會扼殺法國的工業”。
【法國財長,對中國出言不遜】
如果君明沒有記錯的話,在本月初,馬克龍與我國外長可是就中歐白蘭地關稅問題剛剛達成共識。
我國許諾只對歐盟生產的白蘭地征收反傾銷稅,對于法國生產的白蘭地暫緩征收反傾銷稅。
當然,這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法國主動提高出口價格,配合中國的外貿政策。
馬克龍對此表示可以。
沒有想到,中法剛剛達成共識,轉頭法國就選擇主動撕毀承諾。
對于我國而言,法國此舉不僅僅是出爾反爾這么簡單,而是可以認為是“以怨報德”。
很有可能會讓我國取消此前達成的共識,繼續對法國重拳出擊。
畢竟,在這個時候,如果不把法國打疼了,是不會真正尊重中國,甚至會把我國取消對法國生產的白蘭地征收反傾銷稅,視為“軟弱和好欺負”。
法國很顯然是忘記了,此前剛剛交付給印度的陣風。
在中械裝備面前一無是處,接連被擊落了三架。
這樣一來,法國接下來很有可能會采取進一步的激進措施。
比如說此前我國的5G設備,逐漸被歐洲取代,還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征收所謂的“懲罰性關稅”。
不排除歐盟會聯手封禁DeepSeek。
法國之所以敢這么做,最大的原因自然就是有歐盟替自己撐腰。
再加上法國前外交大臣公開表示,要求大陸和臺灣省締結“平等伙伴關系”,還挑唆臺灣省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
相當于動搖了中法建交的基礎,逼迫中國加快統一的步伐。
法國似乎準備執意扮演繼美國之后,又一個臺海問題的拱火者。
這也代表著,中歐關系和中法關系將會迎來劇變。
用歐洲一些政客的話來說,如今歐洲面臨幾大風險。
一是在政治上,歐洲處處被美國掣肘。
二是在軍事上,俄羅斯與烏克蘭沒有停火,大大限制了北約的活動空間。
三是在經濟上,法國所在的歐盟不具備與中國正面競爭的實力。
讓中歐貿易差不斷擴大。
對此,歐盟更加傾向于拿中國作為戰略突破的關鍵點。
否則呂特也不會從上臺之后,就瘋狂鼓吹所謂的“威脅論”。
還將中俄正常的邦交關系,視為中俄“全面結盟”的開始,威脅中國為支持俄羅斯將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可是歐盟從來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不是自己太過狂妄自大,才造成了如今歐洲在AI、5G、電動汽車、高鐵和火箭、量子計算機、氮化鎵雷達和載人登月等領域,全面落后中國。
正常情況下,歐盟在意識到自己落后之后,最應該做的是奮起直追。
可是歐盟偏不,偏偏要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繼續打壓中國。
這就讓歐洲人普遍有一種錯覺,那就是中國發展速度太快,就是最大的錯誤。
這樣一來,中法關系可能會出現新的改變。
不排除我國會進一步采取反制的措施,讓法國在內的歐盟,真正感到疼,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在君明看來,法國人還是沒有美國人聰明。
別看特朗普上臺后處處打壓中國,但是特朗普知道大丈夫能屈能伸。
而法國為首的歐洲國家,則是選擇不撞南墻不回頭。
所以,面對歐洲我們確實不能大意,還是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此舉真的是驗證了那句老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