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當前,短視頻平臺的迅猛發展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獲取信息和娛樂的方式。2024年,“brain rot(大腦退化)”一詞被牛津大學出版社評為年度詞匯,其定義為“人類精神或智力狀態可能的惡化,特別是由過度消費瑣碎或缺乏挑戰性的在線內容所引發的”。盡管大腦退化聽起來略顯夸張,但也揭示了數字化娛樂形式對腦健康的潛在威脅。
短視頻憑借簡潔、生動、信息傳遞快速的特點,以及種類繁多的內容和精準的推薦算法,對用戶形成了極高的吸引力。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達到10.26億,占總網民數量的95.2%。值得注意的是,近1/4的新網民通過短視頻接入互聯網,短視頻用戶的人均每日觀看時長超過2.5小時。
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短視頻平臺能夠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學習機會、提供娛樂和情緒調節功能、促進用戶之間的社交聯系,但過度使用可能導致短視頻成癮。短視頻成癮是指用戶對觀看短視頻產生不可控的渴望,從而出現行為失控、注意力難以集中,并在社交、學習和工作等方面遇到適應困難。這種成癮現象對大腦健康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執行功能減弱、情緒調節能力下降,以及對現實社交活動的興趣減退。
根據心理學領域雙重加工理論,大腦的認知系統分為“自動加工”和“控制加工”兩部分。短視頻通過強化刺激視覺和聽覺通路,顯著激活默認模式網絡,抑制前額葉和扣帶回等與認知控制相關的區域。這種神經活動模式會導致“控制加工”系統的功能減弱,而“自動加工”系統的活動增強,使用戶難以集中注意力并抑制重復觀看的沖動。長期如此,這種低認知參與的高頻互動可能削弱大腦的執行功能,如自控能力和決策能力。
對立過程理論解釋了短視頻成癮如何通過正負情緒的交替機制影響大腦健康。在觀看短視頻時,大腦的獎勵系統,尤其是腹側被蓋區,會被顯著激活并帶來愉悅感。然而,一旦用戶停止觀看,這種愉悅感會迅速轉變為負面情緒,如焦慮和壓力。為了重新獲得愉悅感,用戶往往陷入重復觀看的行為循環。這種反復刺激可能導致大腦獎勵系統的過度激活,降低對其他活動的敏感性,進而增加對短視頻的依賴,并可能誘發情緒波動甚至焦慮障礙。
相關研究進一步指出,短視頻平臺的推薦算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用戶行為及社會需求緊密交織。個性化推薦算法通過分析用戶偏好,持續優化內容匹配,從而強化用戶的觀看動機。然而,這種高度精準的內容推送,不僅可能引發用戶對短視頻的過度依賴,也使平臺責任與用戶自控能力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不清。長期沉浸在這種算法驅動的內容中,用戶可能逐漸對現實生活的多樣性和社交互動失去興趣,進一步加劇認知和情感功能的退化。
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的數字媒介形式,在信息傳播、教育普及和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其過度使用可能對個體的腦健康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因此,在享受短視頻帶來便利和樂趣的同時,內容生產者、平臺和用戶應共同努力,確保其使用方式更加健康與可持續。
短視頻內容生產者應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創作更多高質量、具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從源頭上引導用戶形成健康的觀看習慣。例如,生產兼具娛樂性與知識性的內容,可以減少用戶對低質量短視頻的依賴,從而降低成癮風險。
短視頻平臺應優化“反成癮系統”,利用身份識別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加強內容分級與管理,禁止向未成年人推薦不適宜的內容。同時,平臺可以引入觀看時間限制、健康提醒等功能,幫助用戶合理控制觀看時長。
用戶可以通過設定觀看時間限制來避免長時間沉迷于短視頻,優先選擇教育類、科普類或技能提升類視頻等優質內容,以減少低質量娛樂內容的影響。同時,培養線下興趣愛好,例如閱讀書籍、運動或參加社交活動,從而分散對短視頻的注意力,降低對其的依賴程度。此外,用戶應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定期評估短視頻使用習慣,并在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以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陳潔
編輯:李詩堯
校對:楊真宇
審核:管仲瑤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