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宇 聞樂 發自 紐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快把硅谷大廠挖成篩子的小扎,終于站出來正面回應了:
大把研究人員因為天價薪資被打動來了Meta?這個說法基本不對哦,lol~
他們加入Meta,并非貪圖金錢,而是為了造神——build god。
他嘴皮子一禿?;颊辛?,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為頂尖AI人才提供超乎想象的強大支持:
直接向小扎匯報,并且最強GPU無上限隨!便!用!
直到他說出這話,Meta瘋狂挖角外的另一個計劃也浮出水面,那就是要為了Meta的AI模型建很多個GW集群。
GW集群,即功率達到吉瓦級(Gigawatt)的超級計算集群,通常用于訓練大規模AI模型。
小扎同時在Threads上表示,Meta將在這個計劃上投入數百億美元。
“專注于打造業內最精英、人才最密集的團隊”“將投入數百億美元用于計算”“構建超級人工智能”……
最重要的是錢夠,壓根不差錢。
雖然Meta內部又開啟了一波下一步選擇開源還是閉源的激烈討論,但扎克伯格仿佛不在乎。
他意氣風發,雖敗猶戰,決心要帶最好的團隊、用最強的資源打個漂亮的翻身仗,重奪大模型時代屬于Meta的地位和輝煌。
開啟“馬斯克模式”的小扎
SemiAnalysis的最新報告顯示,Meta有望成為第一家上線1GW+超級計算集群的實驗室。
GW集群是什么水平?
通常而言,傳統超算中心的功率大概在幾百MW,而1GW=1000MW。
一年前,Meta拋棄用了十年的“H”型數據中心設計,轉而采用了新的設計方案。
現在,Meta已經有兩個新的超級AI數據中心集群在建,它們都以希臘神話中的名字命名。
一個叫Prometheus(普羅米修斯),選址在俄亥俄州。
目標功率1GW,是全球最大規模之一,預計2026年上線。
它的用途是為Meta的生成式AI和超級智能實驗室提供訓練和推理支持。
在設計理念上,Prometheus采用全方位基礎設施策略,包括自建園區、第三方租賃、AI優化設計、多數據中心園區協同等。
另一個叫Hyperion(許珀里翁,也稱亥伯龍神),選址在路易斯安那州。
首期目標1.5GW(2030年),再幾年后最終可擴展至5GW。
這是目前全球規劃中單體規模最大的AI數據中心園區,2024年底已破土動工,預計2027年起開始建設。小扎表示,Hyperion的占地面積足以覆蓋曼哈頓的大部分地區。
Hyperion一旦建成,它將為Meta的AI研發和大模型訓練提供前所未有的算力基礎。
與Prometheus不同,Hyperion強調極致擴展性、安全性和高效能,采用快速搭建的預制電力與冷卻模塊,優先保障AI訓練任務的電力供應。
不可避免的,一些問題隨之而來——
TechCrunch表示,Prometheus和Hyperion所需的能源,幾乎是數百萬家庭的用電所需。
換句話說,不管是Prometheus還是Hyperion,可能都需要從周邊社區大量抽取電力和水資源。
雖然小扎不差錢,但電力水力資源總是有限。《紐約時報》周一的一篇新聞中就提到,Meta在喬治亞州的一個數據中心項目,已經吸干了附近部分居民家中的民用水資源。
但人家小扎有自己的應對策略。
當兩地電網無法滿足需求時,Meta會全面啟動“馬斯克模式”——在管道公司Williams的幫助下,Meta正在建設兩座200MW的現場天然氣發電場,來補充所需電力。
(注:Williams獲批在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附近建設一座天然氣發電廠的,該發電廠將直接為Meta的數據中心供電)
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看來小扎是真的已經準備好帶領Meta大干一場。
不過,這些舉措還是帶來了批評的聲音。
有人義憤填膺,問小扎“你就不能拿你那幾百億錢去干點真正有用的事情嗎???”。
當然,也有人看好他,并搬出了馬斯克的金句:
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去冒險。
在變化飛速的世界,只有“不冒險”是唯一保證一定會失敗的選擇。
超級智能實驗室舌戰激辯:要不要開發閉源模型?
集群都上GW了,配套的發電廠都動工了,基礎設施火力全開,那——
Meta的模型這邊呢?超級智能實驗室會有什么動作?
討論到這里,一個話題再次被提到臺前,那就是:Meta還要不要繼續走開源路線。
實際上,Meta并不是從創立起就一直堅持開源,只不過近年來確實在Llama的開源路線上成果顯著。
Meta部分高管們認為,開源路線有利于加速AI技術進步。
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圖靈獎得主、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的Yann LeCun就曾表示:
最終勝出的平臺將是開放的平臺。
雖然有消息稱Llama4折戟之后,Meta高管們就曾討論過是否需要減少對開源Llama模型的投入,但最終Meta的發言人還是公開表示,Meta將完全致力于開發Llama。
因此,當時關于這個話題的討論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現在,Yann LeCun似乎“被邊緣化”,Scale AI前CEO、現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負責人Alexandr Wang,再次在內部討論戰略轉向——
是否放棄公司當前最強大的開源AI模型Behemoth,轉而開發一個封閉模型。
咱們先來說說Behemoth是啥。
Behemoth是Meta新一代旗艦開源大語言模型,本來預計今年4月發布,正好配合Meta為開發者舉辦的首屆AI大會。
只不過Meta在活動前先發布了兩款小模型,就順勢把Behemoth這款規模較大的模型推遲到6月發布。
然而,拖到現在7月了,有關Behemoth的一切都遲遲沒有消息。
有知情人透露,實際上Behemoth早就完成了訓練。據傳當時就是為了訓練Behemoth分散了Meta資源,導致Llama4效果不咋地。
而Behemoth的內部測試表現也不盡人意,因此原定的發布計劃才會一拖再拖。
哎……如果事實真是如此,那Meta這波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但新款大模型按下不發這種情況,小扎早就打過預防針了。去年他就在公開場合表示:
我們當然是堅定的開源支持者,但我并沒有承諾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會公開。
另外的消息是,Alexandr Wang最近也對2000多員工開了個會,表示他領導的小團隊將保持“封閉狀態”。
與此同時,他宣布整個AI部門的工作目標都將轉向“開發超級智能”。
不過他也并沒有公布,未來工作將是開源還是閉源。
這個事兒到最后,或許還是得等小扎來拍板定論了。
One More Thing
BTW,最新消息!
據說字節要開發一款輕量級MR眼鏡。
爆料顯示,這款設備由字節旗下Pico團隊主導,內部代號“Swan”。
Swan這款眼鏡的重量僅為100克左右,其設計目標是在現實環境中疊加數字圖像,提升生產力與娛樂體驗。
這么看來,其發起挑戰的目標可能不僅僅是Meta的Quest系列(但Meta膝蓋還是中了一箭),更有可能是更廣泛的可穿戴產品。
去年,Meta在發布Quest 3S以后暫停了對Quest系列的開發,似乎是放棄了笨重的頭部設計,中心轉向輕量化智能眼鏡Orion。
還在AI戰場鏖戰的Meta,可能不得不再開啟輕量眼鏡戰線了。
(已經搬好小板凳,瓜子花生礦泉水有沒有要的?)
參考鏈接:
[1]https://www.nytimes.com/2025/07/14/technology/meta-superintelligence-lab-ai.html?unlocked_article_code=1.WU8.wyyu.h-kdqfvozufH&smid=nytcore-ios-share&referringSource=articleShare
[2]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bytedance-developing-mixed-reality-goggles-challenge-meta?rc=vpid49
[3]https://semianalysis.com/2025/07/11/meta-superintelligence-leadership-compute-talent-and-data/
[4]https://x.com/ns123abc/status/1944918677738152156
[5]https://www.threads.com/@zuck/post/DMF6tMAxkX8?xmt=AQF0Bj4ll8d-VOK415G5_90I7Nok2wtW_7v4mAE1MPQwLw
— 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