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出國深造,不僅是為了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也是為了未來能夠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然而,讓人意外的是,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的一番言論卻引發了廣泛討論。
五月份,一位擁有百萬粉絲的博主與英國留學生進行視頻連線時,對方竟然不清楚中國的首都在哪里,這使得董明珠此前的觀點再度受到關注。
海歸間諜論
2024年4月22日,在格力內部會議上,董明珠發表了這樣的看法:她認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應重用海外歸來的人才,理由是其中可能存在間諜。
董明珠女士的這種顧慮并非空穴來風。確實存在一些境外情報機構將留學生群體作為重點滲透對象,個別意志不堅定者可能在金錢誘惑或欺騙手段下走上錯誤道路。
但需要明確的是,這種情況只是極少數個例。若因此對整個留學群體產生偏見,就如同因小失大,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國家安全關乎每一位公民的責任。董明珠的發言以及引發的社會反響,恰恰說明近年來國家安全教育已深入人心,全民安全意識明顯增強。
不過,這份警覺不能演變為對特定人群的歧視。
真正保障國家安全的方式,是通過建立精細化的機制和持續性的教育,在社會各個層面、每位公民心中編織一張既能過濾風險、又不阻礙人才流動的安全防護網。
回顧國際人才競爭局勢,美國部分議員曾提出全面禁止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的極端建議,同樣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結果遭到本國許多有識之士的反對,這種做法無異于將頂尖人才拱手讓給其他國家。
對回國人員采取無差別懷疑的態度,本質上是一種缺乏自信的封閉心態。
當企業自身不具備甄別能力時,國家應提供更多支持,比如開發更精準的安全評估工具,幫助企業建立有效的審查機制,這才是兼顧安全與人才引進的務實策略。
能夠吸引全球優秀人才為我所用,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予充分信任,才能展現一個大國應有的氣度與自信。
連線風波
正當董明珠的言論還在發酵之際,網絡上一段新的視頻再次掀起波瀾。某知名博主在海外連線中,遇到了一名正在英國就讀高中的中國女生。
起初是一些簡單的寒暄與家庭情況了解,但隨后的問題逐漸令人感到驚訝。
當被問及家鄉所在省份時,女生遲疑了很久,甚至需要使用搜索引擎;博主嘗試用直轄市名單引導她,提到了北京、重慶等地。
女生一時情急表示自己曾在北京市生活過,但隨即又改口說自己從小就在英國讀書,并且曾經在加拿大待過一段時間。
更加出人意料的是,當被問到中國的首都是哪座城市時,她陷入沉默并發出尷尬的笑聲。
接著關于新中國成立時間、國慶節日期等問題,這位女生也未能作答。而她的香港同伴代為回答“7月1日”,還誤稱香港是在1999年回歸。
實際上,7月1日是加拿大的國慶節,身為香港居民卻不知道香港是在1997年回歸祖國。她甚至說出了一些涉及分裂的敏感詞匯,幸好被博主及時制止。
輪到兩位女生反問環節時,當博主輕松回答巴黎是法國首都后,她們表現出震驚;被問及世界GDP最高的城市時,她們竟然反問“GDP是什么?”
這場交流引發了許多觀眾的共鳴。國內網友普遍對她們的基礎知識匱乏感到失望;海外IP用戶則認為這些知識實用性不高。
然而,了解祖國首都、銘記國家歷史并不是可有可無的知識點,而是文化認同中最基本的坐標,是身份認知的起點。
如果連這些最基礎的認知都模糊不清,談何中國人的身份認同?這一事件無疑給海外華人家庭教育與文化傳承敲響了警鐘,不少網友表示不歡迎這類人士回國。
根脈的力量
文化認同的核心,往往源于對歷史的深刻理解。
值得欣慰的是,年輕一代中涌現出大量守護傳統文化的力量。在全球化浪潮中,一股強勁的國潮正悄然興起,漢服在街頭飄逸,旗袍盡顯東方之美,非遺技藝如點翠、絨花在短視頻平臺上煥發新生。
這些年輕人不僅在國內推動文化復興,還將高質量內容傳播至海外社交平臺,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這種文化自覺超越地域與背景差異。例如在今年7月7日“七七事變”88周年紀念日前夕,臺灣島內有識之士在臺北發出了強烈呼吁。
人間出版社發行人藍博洲宣布,即將出版臺灣統盟前主席林書揚的文集,首部作品題為《日本軍國主義豈是孤魂野鬼》。
林書揚先生歷經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在監獄中度過長達34年7個月的歲月,他用文字傳遞著深厚的愛國情懷。藍博洲指出,出版該書旨在幫助臺灣青年認清日本殖民的本質,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
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陳昭瑛強調,“七七事變”的紀念活動必須延續下去,要讓臺灣社會牢記中華民族在抗戰中展現出的頑強精神。
她希望年輕一代能通過林書揚的思想,保持對日本軍國主義的警惕。臺灣政治大學傅琪貽教授則指出,抗日戰爭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臺灣青年應深入理解這種精神內涵。
臺灣學者們一致認為,銘記抗戰歷史、認清日本殖民統治真相,是臺灣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喚起社會對歷史與兩岸關系的思考至關重要,畢竟兩岸同根同源。讓更多年輕人了解真實的歷史,印證了歷史事實與先輩思想對塑造正確價值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無論身處何地,對民族歷史的認知、對文化根源的珍視,都是回答“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的關鍵,更是抵御身份迷失、培養家國情懷的堅實基礎。
董明珠的“海歸間諜論”與英國留學生的知識缺失現象看似孤立,實則共同指向同一個命題:在一個開放的世界里,如何既守住安全底線,又能維系深厚的文化血脈?
答案絕非走向極端。構建透明高效的安全機制,使企業敢于接納全球英才,體現的是制度的自信;而遠行的學子不忘本心,年輕一代主動傳承文化、守護歷史真相,則彰顯文明的力量。
從大陸青年復興漢服與傳統工藝,到臺灣學者呼吁正視抗戰史,這一切都在說明,真正的認同超越地域分歧,源自對共同文化根源的深刻理解與珍惜。
唯有以智慧打造開放的安全體系,以教育培育深厚的文化認同,方能在動蕩的世界格局中站穩腳跟,匯聚天下英才,讓古老文明在新時代煥發光彩,這種自信而包容的姿態,才是大國崛起最堅實的底氣。
主要信源
(抗戰勝利80周年)“七七事變”88周年 臺灣文化界人士冀年輕一代了解真實歷史——2025年07月06日 16:28 來源:中國新聞網“海歸間諜論”的本質是能力不足——上觀觀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