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要我談國民如何能富裕?
國民富裕太難了,這有一個前提,不要用遙遠的口號去下定義,用遙遠的理想去批判現實,一定會犯極左的錯誤,忘記了自己生活在什么土壤中,它能不能長出莊稼?莊稼都沒長出來,卻忙著開始伐木,那就是所謂的“自殺式均貧富”。
林毅夫是妥妥的正能量學者,一輩子都忙著在為政策做解釋學的功課;最近又有了一個新的預測,中國將在2050年,人均GDP達到美國現在50%的水平,這是一個統計學的推斷,不具有科學性,但也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國現在要做的,不是立馬實現共同富裕,中國現在要做的,是能不能把林先生的時間表改寫一下,早幾年人均GDP達到美國現在50%水平。
順便說一句,即便在2050年實現了林先生的目標,我們離富裕這個詞語的內涵還是很遙遠。
人均GDP反映的是生產總量,不是居民實際的收入水平;我們的社會保障支出占比按劉元春的數據,要比北歐差了10倍,2023年中國人均工資在GDP中的占比為24.4%,美國的占比為42.59%;這又是一個倍差,也就是說,在同等的人均GDP收入條件下,中國居民實際上的收入水平和福利,還是有一個要用年輪去計算的距離。
再順便說一句,即便上述數據都平衡了,也會落入平均數陷阱,這又是為什么?
因為中國的基尼系數太高了,有過一個統計為0.491,北歐資本主義國家的平均水平為0.3,也就是說,所有數據都平衡了,中國居民還是沒有達到現在資本主義國家的一般水平。
這就有了一個問題:中國究竟要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建立共同富裕,還是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建立共同富裕?
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有一個觀點,認為社會上有一種傾向,"把收入差距過大,說是搞市場搞出來的,這是鼠目寸光的看法。"他想說明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蛋糕做大,"然后政府去建立和完善收入再分配和公共服務的制度,解決低收入群體、弱勢群體的保障問題,在不改變市場基本規則的條件下分好蛋糕"。
這個說法也有疑問,至少有表述上的疑問。
市場經濟自身有沒有抑制兩極分化的手段?
主要是通過累進稅,本質上是求得帕累托,是平衡,不是剝奪;稅收能不能最大限度地用于民生,那是辦公室精英的事,如果這方面表現的不盡人意,拉低了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板子不能打在市場經濟的P股上。
這是一個理論爭論嗎?
不完全。
支持計劃經濟的學者最大的難點是,到今天為止,也沒有一個好的案例,一切美好的預期都是假設。
我們可以假設太陽明天會升起,這是科學的假設,有無數的案例證明了它的科學性,但是,我們無法假設如果回到計劃經濟,2050年人民生活水平會超過北歐,這不是科學的假設,是信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