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道擷萃:思想的自覺》匯集了 “三農” 問題學者溫鐵軍及其團隊數十年深耕鄉村建設及國際研究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思考。本書以“百年鄉建”為主線,揭示了自清末民初以來,中國知識分子與農民群體在現代化浪潮中尋求鄉村自主發展的不懈努力。從張謇的“村落主義”、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到晏陽初的平民教育運動,書中通過大量歷史案例展現了鄉建先驅如何在殖民化與工業化沖擊下,嘗試以本土化路徑重構鄉村社會秩序。
《溫道擷萃:思想的自覺》,嚴曉輝 溫鐵軍 主編,東方出版社出版
>>內文選讀:
新中國成立時,美國帶領西方國家對中國做了“硬脫鉤”,制裁、封鎖中國。相對于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演變為列強分割、強取豪奪,1950年則是十六國聯軍針對中國發起朝鮮戰爭,最后以停戰告終。雖然從結果看,朝鮮戰爭不分勝負,但是我們把戰線從鴨綠江邊推回了三八線,所以雙方都不認為最后簽訂的是終止戰爭的協議,只是一個停戰協定。歷史地看,這意味著冷戰階段爆發的美國以聯合國名義參與的熱戰,至今仍然沒有達到決出勝負才徹底停戰的條件。所以,當今天“新冷戰”再度爆發的時候,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整個演變過程對我們來說仍然具有重大的歷史借鑒意義。
1960年,中國與蘇聯也發生了硬脫鉤。此后,中國因此須支付雙重成本而困難重重:一是償還朝鮮戰爭的軍事援助和戰后結盟時期無須即期支付的援助額,這是顯性成本;二是還得支付改變對蘇依附階段形成的產業結構和社會經濟、政治等制度結構的隱性成本。1950年的“硬脫鉤”和1960年的“硬脫鉤”是美、蘇兩個占據世界主導地位的超級大國推出的,并不是中國主張“硬脫鉤”的,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于需要建設,特別是工業化建設的資本極度稀缺的階段,“硬脫鉤”對中國來說損失很大。不論哪一方發起的“硬脫鉤”,中國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但是,兩個超級大國的“硬脫鉤”也使中國雖然被動卻徹底實現了“去依附”。中國在完成了主權獨立的政治條件之下,接連進行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在經濟建設過程中的艱苦努力,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上,如何真正實現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延續的大國的自主發展道路更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至今仍然沒有畫句號。同理,我們在教育、醫療、文化、思想、理論、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仍然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可以支撐我們的獨立話語體系。
圖片由AI生成
當談到我們如何繼承老一輩的遺志時,我們應該明確,即使在今天全球化解體的大潮之中,我們能夠使用的話語仍然是非常贏弱的,我們還沒有在意識形態領域中,拿出能夠保證我們應對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體系挑戰的完整的話語。所以,今天我們所做的努力,不僅是應對現在的全球化挑戰,也并不只是在經濟上、政治上擺脫自帝國主義問世以來,長期形成的殖民化的話語體系。雖然我們都清楚,去殖、解殖運動在全球化大潮下處于相對弱勢,但并不意味著因此我們就要放棄去殖、解殖賦予我們大國的歷史使命,而是要堅持下去。
因此,我們在知識體系上、在思想理論建構上,尤其要自覺地做到去依附,才能有效地服務于發展中國家去殖、解殖的歷史的經驗過程。
薩米爾·阿明去世之前,我們深談過多次,他對中國寄予厚望。在分析資本主義進入金融資本階段必然走向內爆的規律的同時,他指出,中國同志應該討論如何規避金融資本階段資本主義必然走向內爆所形成的全球化解體帶來的巨大代價?如何使我們這些試圖擺脫西方中心主義體系的國家、民族和地區,能夠在全球化向區域化重組的過程中繼續堅持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解決這些問題仍然是我們今天的重要任務,尤其是思想理論建設、話語體系建構的重要任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