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東A
來源:知識分子
作者:張天祁
圖源:Freepik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外界對DeepSeek的主流看法是,一支年輕、經驗不多的團隊成為AI界的黑馬,在資源并不占優勢的條件下做出了比肩世界頂尖公司的大模型。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也曾在訪談中表示,他們不設KPI,招人看能力而不是看經驗,核心技術崗位基本以應屆和畢業一兩年的人為主。
但斯坦福大學與胡佛研究所近日聯合發布的一項報告,展示了 DeepSeek 團隊的另一面。團隊確實年輕,但并不缺乏系統性的訓練和科研積累[1]。
這項研究梳理了DeepSeek自2024年以來公開發表的五篇核心論文,統計了其中223位作者的信息,最終獲得211人的教育背景與學術指標。平均而言,每位DeepSeek研究者發表了61篇論文,獲得1059次引用,h指數(評估學者科研影響力的重要指標,越高影響力越廣)為10.8。而最核心的31名作者中,這一數字進一步躍升。平均發表70篇文章、被引用1554次,h指數達13.5。
換句話說,DeepSeek的科研主力雖然平均來說比較年輕,但學術上已經積累了不錯的成果。
在五篇核心論文中均有署名的31位核心作者學術水平更高,他們人均引用次數為1554次,中位數為501次,平均h指數為13.5,i10指數(學者發表的論文中,有多少篇被引用超過了10次)為 25.5。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一個靠少數人拉高平均表現的群體。
在這31名核心成員中,至少有一半人的h指數都達到了10或更高。這說明,團隊的學術實力并非集中在少數人身上,而是多數成員都有穩定產出,整體分布更為均衡。報告作者認為,DeepSeek的研究能力不僅強大,而且分布均衡。在基礎模型競爭不斷加速的背景下,這種組織特征可能會發揮尤為重要的作用。
如果和同樣號稱以年輕團隊為主的OpenAI 做個對比,這種差異會更清楚。OpenAI在2023年發布的o1模型匯聚了265位作者,平均引用次數4403次,但中位數卻不高,只有338。這背后的含義不難想象,團隊中確實有少數明星研究員貢獻突出,拉高了整體指標,但大多數成員的學術產出相對有限,內部差距較大。
這份報告還指出,中國也已經具備了獨立培養AI人才的能力。在對 201 位有明確隸屬信息的作者進行分析后發現,超過一半(111 人)始終在中國機構接受培訓并任職,沒有學習和留學的經驗。
DeepSeek的作者群體中,隸屬本土機構占據了多數。對201位具有明確隸屬關系的作者統計顯示,2025年時,其中171人隸屬于中國機構。作者們一共與全球499家機構建立過學術或職業聯系,中國機構占到368家,占比達74%。
這個分布廣泛的機構網絡以大學和研究機構為主,也包括少量來自企業(17家)、政府部門(12家)和非營利組織(9家)的背景。這張網絡以中國科學院(CAS)為核心節點。中國科學院直接關聯18名DeepSeek作者,若將其下轄的153個附屬單位(包括研究所、實驗室和專業中心等)納入計算,覆蓋的作者總數達到53人,幾乎構成了DeepSeek作者網絡的主干。
北京大學擁有20名作者,清華大學緊隨其后,有16名作者。中山大學和南京大學分別貢獻了10名作者。這種機構分布展現了中國培養本土AI人才的能力,一個以中科院為核心、輻射多所頂尖高校的知識網絡,正在成為中國AI創新的重要土壤,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長期由美國主導的AI人才格局。
美國成為中國AI人才跳板
美國保爾森基金會 (Paulson Institute) 下屬的麥克羅波洛智庫 (MacroPolo)曾經做過一項名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追蹤”的調查。這項報告根據2022年NeurIPS會議的作者數據,描繪了頂尖AI人才的教育和職業軌跡,它的一個關鍵發現是,中國是最大的AI人才輸出國,而真正承接并發揮他們才能的,卻主要是美國的AI產業。
報告顯示,在中國接受本科教育的頂級(前20%)AI人才占全球47%。不少活躍于國際AI領域的人才,最初都在中國接受了基礎培養。
但到了研究生階段,流向開始發生變化。將近四成的中國AI人才選擇赴美深造,逆轉了中美的AI人才比例。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之后,77%的非美國學生選擇了留在美國工作。美國的公司和研究機構成了他們職業發展的下一站,甚至是最終去向。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出身的大量AI人才被留在了美國。
按照調查的數據,美國頂級AI機構中有接近四成的人才來自中國,甚至略微超過了美國本土人才的比例。反過來,幾乎沒有美國出身的人才最終在中國AI領域工作[2]。
OpenAI的GPT-4的貢獻者名單為這一趨勢提供了更具體的樣本。團隊中的32位中國背景研究人員中,有11人在中國完成本科,其余21人在美國就讀。在研究生階段,這些人才中接近八成都在美國讀書,并且后續留在美國AI領域工作[3]。
但兩年多的時間過去,同樣是做出了世界知名的大模型,DeepSeek團隊中的人才流動軌跡又是另一番景象。在DeepSeek的團隊中,美國似乎成了中國的AI人才的孵化器。
DeepSeek相關作者中49人曾有美國高校或科研機構的經歷,包括本科、碩士、博士或博士后等階段。這部分人學習或工作的機構橫跨26個州、65個機構,涵蓋了公立大學、私立學院、醫療中心、非營利機構和科技公司。南加州大學、斯坦福大學、紐約大學等學校有多位研究者產生關聯,但沒有任何一個機構擁有超過三位DeepSeek作者。報告指出,這種分布覆蓋了美國AI生態的多個層面。
比地點更關鍵的,是人才流動的方向。對這49位曾與美國科研機構發生關聯的研究者進行梳理可以發現,其中將近四成(19人)最初在中國接受教育,隨后赴美深造,最終回到中國加入本土機構;另有11人雖然早期在美國或其他國家學習、工作,但最終也選擇在中國落腳。相比之下,僅有7個人是在中國讀本科,赴美讀研并留美工作,在DeepSeek團隊中并不占主流。相反,大量曾赴美讀研的人才,最終選擇來中國AI領域工作,這和幾年前報告給出的趨勢完全不同。
在曾有美國經歷的49位DeepSeek作者中,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短暫停留,31人在美國只逗留了一年,足以接觸高水平的研究環境,但不足以建立持久聯系。有9人在美時間超過5年,已經深度融入了美國的學術體制,學術成就最為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這9人中目前僅有3人仍與美國機構保持隸屬關系。無論屬于哪一類,對DeepSeek論文作者來說,美國更像是他們學術生涯中的一段過渡,而非終點。他們在美國教育深造,但取經歸來還是選擇在中國AI領域工作。
這批擁有美國經歷的49位研究人員,在 DeepSeek 團隊中數量不多,但并非邊緣角色。他們的平均被引次數達到2168次(中位數為 565次),平均h指數為17,i10指數為34,顯著高于團隊整體水平,稱得上是核心貢獻者。其中長期停留美國、深度融入當地科研體系的9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DeepSeek作為一家中國公司,當然無法代表全球AI人才流動的全貌。但與幾年前中美AI人才流動的趨勢相比,變化也的確存在。美國不再是AI人才默認的首選目的地。
報告作者反思,美國政策制定者始終相信,世界上最優秀的技術人才會自然而然地選擇留在美國發展,但現實開始偏離這一判斷。美國的高校和研究機構現在更像一個人才跳板,對很多研究人員來說,美國提供了高水平的資源、經驗和人脈,但最終這些積累被帶回中國,成為支撐本土AI領域發展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A deep peek into DeepSeek AI’s tal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US innovation. (n.d.). Hoover Institution.
2.Methodology for Global AI Talent Tracker (2023) - MacroPolo. (2024, March 6). MacroPolo.
3.The Global AI Talent Tracker 2.0 - MacroPolo. (2024, March 6). MacroPol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