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頭朱氏從道光壬午年到公元1989年的160多年里,共修譜五屆,從這五屆家譜的文章來看,朱家山頭是一支源頭有待考證的朱氏族人,由于年代太過久遠,又無實物舉證,如果要尋根,只得從其他朱氏族譜里去尋找答案,或坐等其他支同宗族人上門尋親。
離家的孩子盡管找不到回家的路,但父母是不會放棄尋找孩子的。正當朱家山頭的宗親們在尋根的時候,相鄰的陽新縣興國東溪朱氏也一直在尋找和聯系本支遷出的族人。
興國東溪朱氏簡介
興國東溪朱氏源于江西浮梁七溪中的錦溪,其根為徽州新安朱氏。始遷祖英俊公于宋初(公元970年左右)從浮梁錦溪遷往興國東溪(今陽新縣木港鎮田畈),距今一千多年。
興國,宋時稱興國軍,明改軍為州,領陽新、大冶、通山三縣。
譜載,五代年間,有南唐名將朱英俊攜妻省親周家泉,見其山水形勝,遂結廬而居。周家泉即為現今的陽新縣木港鎮田畈村。因該區域處在雉水(今富河)東段,東南兩方有土、石兩獅環繞,中間有平坦大畈,流水清澈,水旱無憂,是適宜聚居之地。居住在此地的后世子孫效仿浮梁七溪,把俊公徙居地及周邊范圍統稱為興國東溪。
興國東溪朱氏由此得名。
東溪朱氏家譜關于朱家山頭的記載
興國東溪朱氏首屆修譜在洪武元年,由可順公根據墨譜輯成,二屆修譜在永樂年間,由可順公之子伯沖公主持。到了明萬歷年間,興國東溪朱氏已修譜六屆。
關于朱家山頭這支人馬的來歷,興國東溪朱氏家譜早就有記載。根據東溪譜系記載,少一公(山頭朱氏記載的紹一公)是俊祖十一世孫,其父為四七公,大約生于南宋年間。
關于四七公及其子孫的傳承,萬歷年間主持修譜的衾公有過注釋,他在四七公世系后這樣寫的:四七公,吾十世祖君寶公伯兄也,至十七世東溪失其傳,子孫徙西蜀及遠戍者,莫可蹤跡,無論矣!
從衾公的這段話里得知,東溪朱氏家譜關于記載四七公這一支世系記到了第十七世,十七世以后東溪的家譜才中斷了對他們的錄入。根據這樣的記載,萬歷年間及以前的家譜就有可能錄到辛四公(俊祖十七世孫)這一代了。從時間上來推算的話,辛四公大約生于元中期,根據譜載,正是榮九公遷出東溪的時期,離首屆修譜的時間相隔不遠,被主持首屆修譜的可順公錄入族譜是有可能的。
從洪武元年到萬歷年間,四七公子孫與東溪的聯系中斷了兩百余年,直至瑞昌縣的正煌公于萬歷年間來興國當訓導時,才跟東溪再次聯系上,于是就有了衾公在譜上記載的那一段話。
乾隆譜關于山頭的記載
時間來到了清乾隆年間,因戰亂,東溪朱氏第七屆續譜與第六屆相隔了一百七十多年,此時榮九公的長子這一支人馬已聯系上了東溪,并參與了東溪朱氏的第七屆續譜。當年主持續譜的士鼒公也就得知了榮九公的另一支人馬——山頭朱氏的近況。于是,他在關于四七公這一支族人的世系上,也注上了一筆:(四七公子孫)自東溪而遷江西,由江西而轉分大冶者,惟戴家垅莊榮九公一支,溯源東溪,清其世派。若山頭等處,雖亦同宗共派,邇年間轉為他族傳聞所誤,別名少一為紹一矣。
解讀這句話的意思是:(四七公子孫)從東溪遷往江西,再由江西(瑞昌)分遷至大冶的,只有戴家垅莊的榮九公這一支,(他們)追溯根源至東溪,可以理清這一支的世系傳承。至于山頭等地的族人,雖屬同宗同脈,但近年因外族傳言誤導,竟將別名“少一”誤作“紹一”。
請注意,該句話說的是四七公支下部分遷往江西(主要是瑞昌,陽新縣鄰縣),只有榮九公一支從江西遷往大冶,這跟超亭先生說的是紹一公一人五遷后居大冶不同,哪個遷徙更加趨向合理一目了然。
東溪與山頭的首次互動
光緒丙子年(1876年),東溪朱氏完成了第十一屆續譜,主修之一的填公又在士鼒公之后對四七公世系的是這樣注釋的:榮九公長子成七公,孫支居大冶戴家垅、武昌閣上莊;次子太七公,孫支居大冶山頭。榮九公曾祖本名少一,伊誤為紹一,且遺漏千五、龍六二代,竟以紹一公為一世,榮九為二世,太七為三世。成七之親亦兩相忘。光緒丙子,走禮相邀,伊以續修未久故,未來合。
細讀東溪家譜這短短的幾句話,卻包含了這幾層意思。其一,榮九公有兩子,長子成七,其子孫目前居住地大冶戴家垅和武昌閣上莊;次子太七,其子孫居住在大冶山頭。其二,榮九公曾祖少一,(山頭)誤記為紹一,還漏記了千五公和龍六公兩代人。其三,榮九公實為少一公曾孫,不是山頭記載的紹一公之子和二世祖。其四,成七、太七這兩兄弟的親屬關系,也被雙方子孫遺忘。
該文還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光緒丙子年(1876年)東溪朱氏續譜時,曾派人邀請山頭朱氏一起合修家乘。只是不巧的是,當時他們剛剛完成第二屆修譜,未能參與合修。這個理由說得過去,對方也應該認可了東溪家譜的記載。且聯絡人是帶著家譜去的,雙方互相對了家譜。東溪家譜關于少一公的世系依次為少一、千五、龍六、榮九、太七。而山頭家譜關于少一公的世系依次為紹一、榮九、太七。
合修大成
少一(紹一)、榮九、太七,如此高度相同,這還不能厘清朱家山頭這一支的來龍去脈嗎?
根據東溪的家譜記載,榮九公生兩子,成七公和太七公,成七公居戴家垅,太七公遷居太陽山下(朱家山頭),太七公生七子,取名從辛一依次取到辛七。因七子全為辛字派,故周圍之人又把太七公子孫最初的居住地稱為“朱辛園”,辛園朱氏由此誕生。
2009年,朱家山頭的宗親們拋開成見,終于在他們的第六次修譜時與東溪朱氏合修大成,完成了認祖歸宗的程序。從榮九公遷大冶算起,跨度600余年,最終回歸東溪朱氏。
然而,近年來,他們族中又有部分宗親把道光年間的老譜翻出來,認為自己是文公朱熹的子孫。這又從何說起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