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AI成為「垃圾制造機」。
誰能想到,一個 AI 生成的視頻竟然在 ins 上拿下 2.52 億次瀏覽量,僅點贊就達到 325.7 萬次。
視頻中,一個身穿比基尼的胖女人笨拙地踩上船邊欄桿,猛地朝海里一躍,瞬間濺起巨大的水花,同時船身也因為她的重量和動作失去了平衡,一整個栽進了海里。
眼尖的朋友也發現了不少 AI 作怪的端倪,比如船邊看熱鬧的男人可以像貓頭鷹一樣 360 度轉腦袋,以及不合常理的船身傾斜等。
該視頻通過夸張的情節觸動觀眾的笑點,但也有著身材歧視的嫌疑。由于賺取了巨大流量,該博主又制作不少類似的視頻。
如果再往下扒拉扒拉該博主的其他作品,大部分人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渾身起雞皮疙瘩的不適感,人身豬面的跳水者、喪尸形象的受訪者,以及奇形怪狀的不明生物…… 一個比一個瘆人。(AI 驚悚含量太高,避免引起不適就不放視頻了)
現在,打開每個社交媒體平臺幾乎都能蹦出幾個詭異邪門的 AI 視頻,最近比較火的就是 AI 生成的「同類相食」視頻。
里面各種食物不僅長出了人臉,還自相殘「食」,檸檬、橙子、小籠包、西蘭花、藍莓松餅等等都閉著眼微笑地等著被勺子投喂。
來自 ins 博主 reallyweirdai
制作流程過于簡單,只需一句提示詞,Veo3 就能生成:
A surreal orange with a human-like face rests on a sunlit kitchen counter, its textured skin iluminated by warm morning light; a spooncarrying a juicy orange wedge slowly approaches its closed mouth, and as it nears, the orange's lips animate and gently part to accept theslice. chewing with an oddly natural motion before returning to stilnes. the background remains softly blurred. drawing focus to the bizarreand whimsical act;the camera is static in a tight close-up shot with shaow depth of field,capturing fine textures and subtle movements;ighting is natural and directional, casting soft highlights and shadows across the scene, creating an uncanny yet playful atmosphere withdreamlike surrealism.
如果你覺得這類視頻看上去還有點可愛,那下面這種絕對是讓人惡心的程度。
這段名為「You Are What You Eat」的視頻曾在 Reddit 上瘋傳,展示了由食物組成的人正吃著這些食物,比如一個壽司人正在狼吞虎咽地吃壽司,或者一個酸奶人端著草莓酸奶杯猛吞…… 要是再配上音,令人毛骨悚然。
以上視頻出自博主 Bennett Waisbren 之手,他的靈感來源是吃播視頻,以暗黑風格凸顯了現代人對暴食的渴望。雖然想表達的內涵很深刻,但視覺上給人強烈的不適。
網友對這類視頻的評價也兩極分化,有人認為「有創意」、「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賺到巨額廣告費」,有人則覺得「太惡心」、「簡直是噩夢」。
這種惡心的感覺其實是因為它觸及到了「恐怖谷效應」,即一個物體看起來幾乎像人類但又不完全像時,就會引起人們的厭惡、恐懼。
視頻中的食物被賦予了非常逼真的人臉表情,包括閉眼微笑、咀嚼等,當它們表現出人類特有的行為時,會讓人產生一種不適感。
這些邪門奇怪的 AI 視頻在社交平臺上大行其道,背后藏著赤裸裸的流量邏輯。
平臺的算法推崇能夠快速吸引眼球和引發互動的內容,怪異、夸張的視頻自然能夠觸動觀眾的好奇心,引發更多的點擊、評論和分享。這種追求流量和短期效益的趨勢促使創作者不斷迎合觀眾的獵奇心理,制作更加極端和非傳統的視頻。
再加上 AI 工具的快速發展和低成本創作,讓創作者只需簡短的指令就能生成高度逼真的視頻,創作過程變得更加輕松和高效,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劇了這一現象。
更嚴重的是,AI 生成的「垃圾」不只體現在娛樂視頻上,甚至一度滲透到了學術領域。
瑞典布羅斯大學學院研究人員曾在一項研究中表示,在谷歌學術平臺這一文獻索引數據庫中,他們發現了上百篇疑似由 AI「炮制」的文章。借助 AI 的低成本「作弊」手段,輕而易舉地制造并散播虛假科學信息,這不僅侵蝕學術平臺的公信力,也讓科學的真正價值被這些低質量的偽科學所消耗。
還有一項研究調查了科學家的同行評審。在其中一個會議上,同行評審中使用「meticulous」(一絲不茍)一詞的頻率是去年的 34 倍,「commendable」(值得贊揚)的使用頻率大約是去年的 10 倍,而「intricate」(錯綜復雜)的使用頻率是去年的 11 倍,而這類措辭是 ChatGPT 等大模型最愛的流行詞之一。
換句話說,AI 領域的研究人員越來越多地依賴 AI 工具來協助、甚至代勞撰寫同行評審,特別是當截止日期臨近時,AI 的使用頻率更高。
有些 AI 生成的內容一眼假,比如去年那篇曾讓科學家們震驚的醫學期刊論文,文章作者使用 Midjourney 生成了一張卡通老鼠長著生殖器的圖片,不僅解剖圖完全錯誤,里面還包含了大量亂寫的文字,錯誤如此明顯的論文能夠通過同行評審并堂而皇之地刊登在學術期刊上,背后問題的嚴重性不言而喻。
科學家的聲譽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他們的發表記錄,比如發表的論文數量、頻率,以及是否能出現在頂級期刊中,但這一機制也給一些人可乘之機,他們借助 AI 生成低質量的文章,嚴重危害了知識的純粹性和科研的公正性。
無論是網絡上的 AI 驚悚視頻,還是學術上的 AI 低質量論文,它們所造成的傷害和影響,遠遠超出了創作本身。
如今 AI 發展潮流浩浩湯湯,我們在擁抱 AI 技術的同時,請不要把互聯網變成巨大的信息垃圾場。
參考鏈接:
https://x.com/venturetwins/status/1939535063882027032
https://x.com/techhalla/status/1938905997038227921
https://x.com/venturetwins/status/1939889476467400986
https://www.nytimes.com/2024/03/29/opinion/ai-internet-x-youtube.html
文中視頻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7kMm_nbyvlph6OsOF8Imz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