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400枚導彈只擊中28個目標?英媒:以色列6大軍事基地損失慘重
12天的以伊交火已經停火,但戰果的爭議才剛剛開始。
伊朗方面公布,他們共發射591枚彈道導彈,外加大量“沙希德-136”攻擊無人機;而以色列軍方對外統一口徑:只來了400枚導彈,其中84%被攔截,只有28枚擊中目標,損失極其有限。
這套說法看似有板有眼,但問題在于——越來越多的衛星圖像、外媒爆料和本地目擊者證明,以色列這一回,掩蓋不了什么了。
28枚導彈,卻炸出90個彈坑?
以軍的說法很自信,但網絡世界并不會配合做劇本。據以色列本地記者匿名透露,戰爭結束不到一周,公開資料中已能確認超過90個具體命中坐標,橫跨以色列北部、南部、中部各地。
即便按照“每一彈打一個點”的最保守估算,這個數字也和“28枚導彈擊中”對不上號。唯一的解釋是:不是伊朗打得少,而是以色列“報得少”。
英國《每日電訊報》直接甩出一份報告,稱他們掌握的衛星圖像和數據,顯示至少有六處以色列重要軍事基地和戰略設施遭重創,其中包括一處摩薩德情報中心,以及位于內蓋夫的瓦蒂姆空軍基地。
而這兩個名字,一聽就知道有多關鍵。
瓦蒂姆空軍基地:打擊伊朗的“主發動機”,這回自己被炸了
瓦蒂姆空軍基地常年部署以色列F-35I隱身戰斗機、F-15I遠程打擊機,是以色列空襲伊朗核設施的核心平臺。此次被伊朗彈道導彈直接命中,地面建筑受損嚴重,滑行道一度失效。
英國媒體援引俄勒岡州立大學研究機構的衛星數據稱,該基地在沖突第9日后不再有戰機起降記錄,附近區域一度封閉,大批飛行員被轉移至周邊學校避難,顯然是“被迫騰挪”。
這不是“28枚漏網之魚”能解釋的問題,而是以色列防空系統體系性承壓失控的表現。
防空崩潰,導彈太密集
以軍說攔截率84%,但誰都明白,“攔截率”只是技術部門的體面說法,真正決定防御的是庫存和飽和臨界點。
俄羅斯衛星社報道稱,以軍此次在面對伊朗“飽和攻擊”時,遭遇了彈藥儲備的結構性問題:攔截彈數量不足,高超音速目標幾乎無解。伊朗最新彈道導彈疑似采用變軌或高超規避機制,令“鐵穹”“大衛彈弓”等系統在面對多點突破時捉襟見肘。
此前《華盛頓郵報》早就披露,以色列在連續十輪防御后,彈藥消耗已逼近極限,“如果沒有美方補充,10天后將出現防空真空”。這句話不是預測,而是驗證。事實剛好落在第12天停火。
換句話說,以色列并不是“扛住了伊朗”,而是——快扛不住了。
為什么要瞞?因為伊朗打的是“體系殺傷”
對比過往沖突,伊朗這一次攻擊不是打一兩個象征性目標,而是精準打擊以色列關鍵性作戰平臺:情報中樞、戰機基地、通信樞紐。這種打法,不是泄憤,而是體系摧毀。
而以色列之所以要壓消息,無非是出于三個考量:
穩定國內情緒。以色列從建國以來,從沒在核心軍事設施上被敵方成功擊穿過,這次不管是“損毀”還是“癱瘓”,對內都是巨大心理打擊。
防止“示范效應”擴散。伊朗用導彈+無人機重創F-35基地、干擾摩薩德情報中心,一旦這些戰果被中東其他國家確認,意味著以色列“不再不可打擊”,長期威懾力將坍塌。
掩蓋自身漏洞。鐵穹系統一直是美以聯手對外兜售的看家招牌,但這一次,在面對多源飽和攻擊時的“潰敗”,一旦公開,不僅自損信用,還會讓盟友失去依賴信心。
“中東強權”的脆弱表層被打穿
本輪伊朗報復的本質,不是戰場反擊,而是戰略壓制。它打破了兩個以往“不能打破”的禁區:
以色列本土“不可觸碰”的軍事中樞,這次真的被觸碰了;
伊朗“缺乏遠程實戰能力”的神話,這次徹底被擊穿。
而最關鍵的,是“信息戰主動權”的逆轉。以往是以色列甩出畫面、公布戰果、塑造姿態;這一次是伊朗定調、英媒爆料、全球分析機構接連補刀。
被動的,不只是軍力,還有輿論。
失控,不在戰場,而在信息
沒人懷疑以色列依舊擁有中東最現代化的武裝力量,也沒人認為伊朗會“贏得這場仗”。但這場12天的報復行動,讓外界第一次真切看到:
以色列是能被打疼的,而且還能被打穿層皮。
至于28枚導彈命中90處目標?這種說法,只適合新聞發布會,不適合戰爭真相。
因為在戰場上,一旦被衛星圖像、網絡目擊和全球媒體接力反駁,再高明的“戰損話術”也將變得無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