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澎湃新聞】【中國新聞網】(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詩人顧城,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
他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他是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
他的生平也被翻拍為多部影視作品,他的詩作如今仍膾炙人口。
可這樣一位天才詩人,卻發狂般把斧頭揮向了自己的妻子,隨后寫下四封遺書上吊自殺。
而他的孩子被他視作累贅,從來沒有享受過親生父親的愛,如今更是連中文都不會講。
生前受人追捧,死后卻遭人議論,顧城這一生到底經歷了什么呢?他的孩子如今又過得怎么樣呢?
古怪的“童話詩人”
如果大家看過一些顧城的照片,會發現他經常戴著幾頂奇怪的帽子。
這也讓這個看起來瘦弱英俊的青年看起來有些古怪,有點像動畫片里戴著高高的帽子的“怪人”。
時間久了,總有些人會來問顧城,為什么喜歡戴著這些奇形怪狀的帽子。
顧城也不生氣,回答道:
“這是我的家,我老呆在家里很安全。”“我生氣的時候,這是個煙囪。”
這些回答更抽象了,由此可見顧城也是個愛奇思妙想的人,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寫出來的詩就像童話一樣。
小的時候,顧城就是個有點“古怪”的小孩。
小時候的顧城與父親、姐姐
顧城的姐姐回憶,弟弟小時候就喜歡一個人對著墻壁自言自語。
別的小伙伴叫顧城出去玩,顧城總是搖搖頭,然后繼續在自己的紙上寫寫畫畫,或者在角落里安靜讀書。
父母當時也沒有過多干預,因為顧城除了喜歡獨處和自言自語和別的孩子也沒什么不一樣的。
顧城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直到1968年,顧城家里出現了變故,一家人都被迫上山下鄉,12歲的顧城也只能輟學去養豬。
養豬的時候顧城還是沉默寡言的,甚至有時候還會對著豬絮絮叨叨的。
旁邊的人見到了都會說這是個“怪孩子”。
一天,在飯桌上,顧城對著父母說道:“我要寫詩”,并把自己之前的詩稿都拿給了父母看。
顧城的父親原名顧菊樓,被稱為20世紀50-70年代最“標準”的詩人,也就是說他的詩是最符合時代主流的。
顧城父親 顧菊樓
顧菊樓看了兒子的詩,發現詩里的好多用詞自己都看不懂,跟自己之前接觸的詩都不一樣,但他還是鼓勵自己的孩子:
“想做就去做吧,你很適合做一名詩人。”
顧菊樓早就看出來了,自己的兒子不喜歡跟小伙伴玩,就喜歡自己看書寫字,這不就正適合做一名詩人嘛。
就這樣,顧城一邊當搬運工、鋸木工、借調編輯,一邊向各地的雜志投稿,只不過收到的大多還是拒稿信。
雜志的編輯們看著這只有幾行的詩,像是個中學學生寫的,都是笑笑過后就把稿件扔到一邊了。
顧城沒有放棄,他做事有種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偏執。
顧城繼續一邊打工一邊創作一邊投稿,除此之外,他也沒有什么別的興趣愛好。
終于,1977年顧城在《蒲公英》上發表的一篇詩作讓他一炮而紅,他自此成為了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詩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更是流傳至今的佳作。
那時候,全國各地的詩歌愛好者都在給顧城寫信,顧城家的信箱經常都是滿的。
很多有同樣經歷的人也說:“顧城真是太偉大了,他寫出了我的心聲。”
性格孤僻的顧城一時間成為全國詩壇炙手可熱的新星,他也因此碰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女。
一段婚姻兩段愛戀
走紅后的顧城開始喜歡四處游歷,從更多的人和物中找尋靈感。
在一列從上海開往北京的火車上,顧城遇到了一個漂亮又有文化的女孩。
顧城之前比較抗拒和陌生人交談,但面對這個陌生的女孩,他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他向女孩訴說著自己奇怪的想法,女孩聽完后并沒有感到不解,反而笑意盈盈地看著他。
顧城內心想:“她就是我要找的人,能夠相互直接抵達心靈的人。”
這個女孩就是顧城未來的妻子——謝燁。
兩人原本是很相愛的,謝燁對于顧城的一些奇怪想法總是很包容,婚后她還舍棄自己的事業全心地當顧城的助理。
在家里,顧城什么家務都不需要負責,甚至謝燁還會為他穿好鞋襪,為他謄抄詩稿。
而顧城也很愛謝燁,出席任何活動時他的身邊總有謝燁的身影,兩人出雙入對,怎么待在一起都不嫌膩。
顧城還拜托朋友買過一把刀,他把刀交給謝燁說道:
“如果有一天我變心的話,你就拿這把刀把我殺了。”
然而,顧城對于自由的追求使他忘記了自己的諾言,他真的變心了。
在一次詩會上,顧城結識了一位叫李英的女編輯,兩人對于人生的理解有很多重合之處。
聊到婚姻時,李英說道:“我覺得我們不應該被婚姻關系束縛,而是自由地去愛。”
顧城聽完后思考了一會,又緩慢地點了點頭。
當時,謝燁并沒有在兩人旁邊,但是后來的幾次詩會上,謝燁通過顧城也認識了李英。
兩人還成為了好朋友,有時候顧城在寫詩,兩人還會外出喝茶聊天。
謝燁發現,眼前的李英雖然沒有自己漂亮,但是思想上更為前衛自由。
并且李英也會創作一些詩,在這方面和顧城更聊得來,而自己只是在生活上對顧城的幫助更多一點。
1988年,顧城接到奧克蘭大學的邀請,帶著謝燁去了新西蘭,并隱居在了激流島上。
在那里,顧城可以更自由地創作,但他也繼續著自己的“古怪”行為。
比如不學英文,顧城是整個島上唯一一個不會英文的居民。
顧城和國內的李英還是沒有切斷聯系,李英經常在信中表達對顧城的思念。
于是,顧城決定要把李英接過來,甚至從并不富裕的家庭賬戶里拿出錢給李英買機票。
奇怪的是,謝燁并沒有生氣,反而還幫著李英來新西蘭,三個人就這樣“古怪”地一起生活。
有人猜測是謝燁太愛顧城了,還有人猜測謝燁對這段婚姻已經麻木了。
不管怎么說,顧城和李英還是繼續探討著他們的自由與創作,謝燁則負責一家人的生活起居。
也是在這一年,謝燁生下了她和顧城的孩子,名字叫做顧杉木,小名“小木耳”。
但是和別的孩子不一樣的是,“小木耳”并沒有在愛的氛圍下長大,反而因為父親的要求一出生就離開了自己的父母。
偏執成魔釀苦果
1992年初,謝燁和顧城開始訪問歐美,這次,李英再沒有糾纏顧城了。
那時候“小木耳”還不到兩歲,可父母并沒有把他帶在身邊的意思,反而把他寄養在當地一戶毛利人家庭里。
而原因竟然是顧城不喜歡孩子。
要說這顧城也真是怪,哪有當爹的不喜歡兒子的。
可顧城就是覺得有了孩子謝燁就會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
不難發現,顧城似乎越發偏執了,從這件事或許也能看出日后發生的一切。
“小木耳”只記得母親會來偷偷地看自己,每次來都會帶一些小玩具小零食,把他抱在腿上陪著他玩一會。
但是每次不超過一小時,謝燁就要離開了,因為“顧城應該寫完詩了,再不走他就要來找我了。”
與母親不同的是,父親從來沒有主動看過自己,在“小木耳”的印象里,父親就是缺席的。
日子一天一天在過,直到有一天,姑姑來接走自己,“小木耳”才知道,父母出事了!
原來,顧城和謝燁去歐洲后,李英馬上就找了個外國老頭結婚,留在了新西蘭。
顧城這才醒悟,什么靈魂契合什么相見恨晚都是過眼云煙,這段感情可能只是自己的一廂情愿。
一時間,顧城的信仰崩塌了。這時候,謝燁也有了新的情人,打算離開激流島去奧克蘭。
顧城得知后發了瘋地阻攔謝燁,他不允許自己的妻子離開自己,也不知道離開妻子自己還能怎么活。
謝燁要走的那天兩人爭吵了起來,顧城說妻子不該就這么拋下自己,謝燁也在抱怨這些年她為這個家付出了所有的心血:
“我已經受夠了,我要跟你離婚。”
一聽到謝燁要跟自己離婚,顧城就失控了,拿起了手邊的斧頭就砍向了妻子,謝燁當即倒在了血泊之中。
原本說變心就讓妻子殺死自己的人,卻在變心后先殺了妻子。
清醒過來的顧城悲痛萬分,寫下了遺書后在門前的樹上上吊自殺了。
謝燁經搶救無效也宣告死亡。“小木耳”永遠的失去了爸爸媽媽。
在顧城寫給“小木耳”的遺書中有這么一句話:“希望你不要太像我。”
如父親所愿,長大后的顧杉木確實一點都不像顧城,他不會說中文也不會寫詩,身上沒有一點父親的印記。
他由姑姑撫養長大,畢業于奧克蘭大學,如今是一名程序員。
除了對母親的些許印象外,顧杉木對這個支離破碎的家早就沒記憶了。
結語
愛幻想愛自由使得顧城成為了一名出色的詩人。
可脫離了詩歌世界,他的人格又過于偏激了。
他的敏感和孤僻在詩里是才華,在生活里就是定時炸彈,最終導致了他的悲劇。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內容信息來源:【澎湃新聞】【中國新聞網】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