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3年的9月12日,在奧地利的維也納城,爆發了一場決定歐洲命運的戰役,在此之前,奧斯曼帝國動員了二十五萬軍隊,對維也納城展開了兩個月的圍攻。
此時的奧斯曼帝國,雖然已經失去當年征服君士坦丁堡的勇武雄風,但是這支圍攻維也納城的強大軍隊,仍然讓歐洲各國都心生忌憚。
而歷史上經常被閃擊的波蘭,則在這場戰役中名聲大噪,就在維也納城即將陷落之時,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率領翼騎兵趕到,給奧斯曼軍隊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
早在十六世紀時,奧斯曼帝國的蘇丹們,就已經將維也納劃入帝國的戰略目標,當時的維也納城被認為是歐洲的心臟,這座城市是神圣羅馬帝國的國都,同時也是歐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公元1529年,著名的蘇萊曼大帝曾率軍圍攻維也納,但是由于暴雨肆虐和瘟疫蔓延,導致奧斯曼軍隊未能攻陷這座城市。
到了公元1682年,好戰的蘇丹穆罕默德四世決定效仿先輩,對維也納城展開一場聲勢浩大的遠征,當時的奧斯曼帝國雖然已經有了衰弱的跡象,但是其軍事能力仍然不容小視。
從同年的春天開始,奧斯曼帝國便開始為遠征維也納做準備,大維奇爾卡拉·穆斯塔法被任命為指揮官,士兵們開始在軍營中集結,無數彈藥和糧草被運往指定地點。
到了同年的八月,已經動員完畢的奧斯曼帝國正式向神圣羅馬帝國宣戰,但是由于擔心冬天的降臨,遠征計劃被推遲到第二年。
奧斯曼軍隊的暫緩進攻,也給了神圣羅馬帝國求援的時間,神羅皇帝利奧波德一世與波蘭國王索別斯基簽訂條約,在此條約中規定,無論奧斯曼帝國進攻哪一方,另一方都要給予支援。
公元1683年的4月,穆斯塔法率領十七萬軍隊從埃爾迪內出發,為了鼓舞士氣,蘇丹穆罕默德四世還親自陪同這支遠征軍行軍。
抵達多瑙河畔的貝爾格萊德之后,蘇丹退出行軍隊伍,穆斯塔法成為這支遠征軍的唯一指揮官。
奧斯曼軍隊在進軍維也納的路上,不斷有帝國的效忠者加入這支遠征軍,而來自克里米亞汗國的韃靼人,也加入了穆斯塔法的軍隊,使這支遠征軍的人數達到了驚人的二十五萬,他們攜帶一百五十門各式火炮,浩浩蕩蕩的向維也納城推進。
同年的七月,穆斯塔法率軍逼近維也納城,作為先鋒的韃靼騎兵與城外的一支守軍爆發短暫的沖突,結果這場沖突讓利奧波德一世誤判形勢,他認為城外的守軍已經被擊潰,隨后便率領家眷倉皇出逃,守城的任務則被交給斯塔倫貝格伯爵。
當時的維也納城中,守軍只有一萬七千人,其中還包括民兵和雇傭兵,為了迎接奧斯曼軍隊的到來,斯塔倫貝格伯爵加強了維也納的防御工事,并且下令拆除城外的所有建筑,以此防范奧斯曼軍隊以建筑為掩體。
到了7月14日的時候,穆斯塔法率軍抵達維也納城,當時的奧斯曼軍隊,后勤能力在世界各國中絕對數一數二,他們僅用兩天時間便搭建好帳篷和營地,工兵們也開始沿著維也納城挖掘戰壕。
在將維也納城包圍之后,穆斯塔法按照慣例向城中守軍下達勸降書,但是卻沒有得到積極回應。
由于維也納城的守軍不愿投降,穆斯塔法下令炮擊城墻,但是由于大口徑的火炮還沒有運抵戰場,因此并沒有給維也納的守軍造成太大損失。
到了7月25日,穆斯塔法下令總攻,城中守軍依托防御工事進行了激烈反抗,導致奧斯曼軍隊傷亡慘重。
為了減少傷亡,穆斯塔法開始讓工兵挖掘地道,打算用火藥炸毀城墻,經過數日的努力,維也納的城墻終于被炸出一個缺口,穆斯塔法見狀便下令出擊,奧斯曼帝國的士兵在缺口處和守軍展開激烈的肉搏戰,他們一度把軍旗插在城墻之上,但是最終還是被守軍的優勢火力擊退。
在第一波進攻被打退后,穆斯塔法則犯下了一個致命錯誤,他沒有繼續派兵攻打缺口,而是因為擔心傷亡太大而暫緩進攻。
穆斯塔法的這個行為,則給了城中守軍喘息的機會,他們抓緊時間修復城墻,使奧斯曼工兵之前的努力付之東流。
當維也納守軍修復好城墻后,雙方軍隊進入了僵持階段,此時維也納守軍的處境并不好,他們的糧食和彈藥即將耗盡,連飲用水也出現了問題。
為了能夠堅守維也納城,斯塔倫貝格伯爵命令士兵進入高度緊張狀態,甚至曾下令處決打瞌睡的衛兵。
對于圍城的奧斯曼軍隊來說,長時間的圍困也讓他們的后勤出現問題,士兵的士氣也開始下降。
在同年的9月初,城中守軍已經在圍困中精疲力盡,奧斯曼軍隊再次在城墻下炸開缺口,結果被疲憊不堪的守軍艱難擊退。
就在城中守軍陷入絕望的時候,利奧波德一世喊來的援軍開始在戰場附近集結,這支援軍被人們稱呼為神圣聯盟,領頭的則是當時已經聞名歐洲的波蘭國王索別斯基。
索別斯基在得到利奧波德一世的求援后,便立即帶領兩萬七千名波蘭士兵前去支援,他們在路上和利奧波德一世找來的勤王部隊會合,使聯軍的人數達到8萬。
為了解除奧斯曼軍隊對維也納城的圍困,索別斯基指揮軍隊在戰場南方集結,得知消息的穆斯塔法立即派出韃靼騎兵保護軍隊的后方,可是這些韃靼騎兵卻不愿為穆斯塔法賣命,他們看著援軍渡過多瑙河,卻不愿發起進攻。
到了9月12日的凌晨,索別斯基下令軍隊發動進攻,而穆斯塔法則命令圍城部隊繼續攻城,后方的奧斯曼軍隊則調轉馬頭,準備迎擊來襲的援軍。
索別斯基將聯軍組成弧線形狀的戰陣,他本人親自指揮右翼,左翼則由洛林公爵查理指揮,當聯軍的士兵逼近奧斯曼軍隊后,洛林公爵率先發起進攻,并且突破了奧斯曼軍隊的第一道防線,但是他們在繼續進軍時,卻遭到了奧斯曼禁衛軍的激烈抵抗,導致士兵險些被擊退。
在聯軍士兵與奧斯曼士兵激烈對抗的時候,占據高地的聯軍炮兵還不斷轟擊奧斯曼軍隊的陣地,使奧斯曼軍隊損失慘重。
到了下午四點,已經穩固陣地的索別斯基發動總攻,他派出波蘭翼騎兵向敵軍沖去,結果很快便攻破了奧斯曼帝國的好幾道防線,當看到敵軍的防線如此虛弱之后,索別斯基決定發動一場歐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騎兵沖鋒。
在索別斯基的指揮下,一萬八千多名聯軍騎兵從高地上席卷而下,對奧斯曼軍隊展開了最后一擊,在這些騎兵中,最耀眼的就是三千多名波蘭翼騎兵,他們穿著華麗的鎧甲,背后佩戴著金色的翅膀,在步兵的歡呼聲中率先沖向敵軍最后的防線。
而奧斯曼士兵則無法阻擋如此強大的攻勢,波蘭翼騎兵以排山倒海之勢沖向敵軍的營地,無數奧斯曼士兵陣亡沙場,穆斯塔法在衛兵的保護下逃離戰場,在未逃回伊斯坦布爾前便被蘇丹下令處決,維也納之戰也以歐洲聯軍的勝利而告終。
維也納之戰的勝利,讓索別斯基在歐洲名聲大噪,而波蘭軍隊在得到無數戰利品的同時,也贏得了基督之盾的稱號。但是對于奧斯曼帝國來說,維也納之戰則宣告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同時為奧斯曼帝國的衰亡拉開序幕,至此之后,奧斯曼帝國再也無法回到那個征服者輩出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