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汽車行業的口水戰越演越烈,其中眾所周知的幾家汽車企業更是玩針對玩得不亦樂乎,不過隨著6月份更多數據公布,外資車才是這場鬧劇的贏家,其中猛打口水戰的幾家并未得到太大好處。
2025年第25周的數據顯示,幾家猛打口水戰的汽車企業,銷量增長幅度都較為有限,相反沒有參與口水戰的幾家外資車企取得迅猛增長,豐田、大眾、日產、奧迪的增長幅度都非常可觀,環比增長幅度高達四成以上。
其實從這些汽車企業開始玩訂單營銷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他們對自家的銷量缺乏信心,因此才不得不玩訂單營銷,畢竟訂單這回事說有多少,其中可以操作的空間實在太大了,只要想就能得到他們滿意的訂單數據。
對于訂單這回事,其實去年就已有質疑,有業界人士指出去年一些車企的訂單太嚇人,然而他們的訂單量竟然比一年的銷量還要低;后來也有車企高管接受采訪的時候表示,眼看著競爭對手動輒就是數萬輛的訂單,他們公布的數據如果低于2萬輛都不好意思,也只好跟著報出可觀的訂單了。
今年以來,一家汽車企業的訂單數更是驚人,這進一步將訂單營銷玩到極致,或許是這家車企的訂單數實在太驚人了,他們的同行也開始積極參與吐槽這種有點夸張的訂單營銷,甚至可以說他們之間已開始內訌。
新造車們的這種訂單營銷,引發的內訌其實沒有太大意義,甚至不利于他們的銷售,有真心買車的車主就表示某些車企的訂單量驚人,然而其中存在著黃牛,這些黃牛拿到訂單之后就在二手平臺上出售,而他們這些真心購買的車主卻無法下單,讓他們異常不滿。
這種訂單營銷造成的另一種影響則是那些高端車主覺得他們的這種營銷影響了品牌名聲,促使不少高端車主選擇了回歸B B A這些傳統豪華車品牌,這種情形與手機行業是類似的,真正的高端消費者忠誠于蘋果,與他們忠誠于傳統豪華車品牌B B A是類似的。
從5月份以來汽車市場的數據也可以看到,外資車的銷量顯著回升,消費者并不愿選擇那些是非過多的品牌,而轉向選擇向來在國內市場較為低調的外資品牌,而曾經快速增長的一些新能源汽車品牌已出現增長乏力,甚至銷量下降的現象。
這些汽車企業可能還沒發現外資車已悄悄將刀伸向他們的脖子,豐田近期就表示將提高從產業鏈采購配件的價格,而它的汽車價格仍然保持在低位,這就是一方面讓他們難以賺錢,另一方面則是拉攏產業鏈,而這些汽車企業其實比外資車更依賴產業鏈,隨著產業鏈被外資車拉攏,他們的日子將會更加難過。
有外資車企之前就已放話,等著他們燒死(燒光資金倒下)再回中國市場搶市場,去年以來已有多家新造車陷入困境,如今大多數新造車仍然在虧損當中,外資車則在歐美市場攫取了豐厚利潤,他們完全玩得起資金消耗戰,而新造車們有多少玩得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