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朋友們,還有關心青少年成長的寶子們,咱今天來聊聊初中生過度自負這個事兒。
我跟你們說啊,午休的時候,小林在教室里顯擺他新買的限量版球鞋,同桌的筆袋被他碰掉了,他眼皮都不抬一下,根本懶得撿。上數學課,老師沒點他回答問題,他就摔筆抗議,還大聲嚷嚷:“這種題我閉著眼都會!”放學路上,他故意踩水坑濺濕路人,同伴不滿,他還嗤之以鼻。這些畫面啊,就跟按了快進鍵的動畫似的,反映出現在好多青少年都有“自負癥候群”。
那這自負是咋來的呢?其實啊,有這么幾個原因。第一,社交媒體的點贊數,游戲排行榜的虛榮值,就像無數面哈哈鏡,把他們對自己的認識都給扭曲了。算法天天給他們貼“最帥”“第一”的標簽,他們就慢慢找不到真實世界的方向了。第二,有些家庭里,父母一會兒用“別人家的孩子”讓孩子焦慮,一會兒又說“我家孩子最棒”,這就像個情感蹺蹺板,讓自負成了孩子抵御不安的盔甲。第三,青少年的前額葉皮層還沒發育好,就像站在山頂的登山者,以為眼前的云海就是世界盡頭,看不見云層下的溝壑,也聽不見山谷的質疑。
那咋讓自負軟著陸呢?咱有幾個辦法。第一個,情景模擬實驗室。讓他們扮演“被冒犯者”,問問他們:“要是你是被踩水坑的路人,你心里咋想?”“要是考試失利的是你,你咋消化情緒?”這就像給膨脹的氣球打個氣孔,讓他們固化的認知動起來。第二個,成長坐標系重構。用“登山者日記”代替成績單,像“上周主動幫同學講題的次數”“面對批評時冷靜的時長”,這些非量化指標,就像北斗星,能讓他們看到成長的多個維度。第三個,失敗壓力測試。設計“可控失敗”場景,組織辯論賽安排弱勢對手,在團體活動里制造點小失誤,讓自負的氣球漏點氣,這樣還能培養抗壓韌性呢。
家長們也有幾個小妙招。一是夸贊的化學式,別老說“你是最棒的”,這就像純氮肥,改用“這次你比上次更專注”這種復合配方。二是挫折的緩沖墊,孩子自負受挫時,別急著滅火,跟他說:“這次教訓能幫你設計更好的降落傘。”三是鏡像的修復術,全家定期看《人類》《地球脈動》這些紀錄片,用宏觀視角沖掉孩子“自我中心”的濾鏡。
最后看看數據,某重點中學心理檔案顯示,經過18周干預的實驗組,“社交敏感度”提升了37%,對照組“沖突事件”發生率高出2.1倍。這數據就像多棱鏡,折射出一個真相:自負不是洪水猛獸,是沒馴服的野馬。真正的教育,是讓它在跑道上優雅跑,而不是在懸崖邊瞎跑。
當那個總“我行我素”的少年開始在小組作業里聽隊友創意,當那個嘲笑別人失誤的少女學會在同學跌倒時伸手,這些小轉變就像蝴蝶扇動翅膀,會在青春期的風暴里掀起改變生命軌跡的颶風。各位家長,行動起來,幫孩子馴服這匹“野馬”吧!
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社會學、家庭教育等專業背景,接受過我國多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的教學、指導。自2008年大學攻讀心理學以來,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心理學及心理咨詢的學習與深造。不斷地進行自己成長與完善,并定期地接受專業的督導,心理咨詢多年,具有較豐富的咨詢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