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作牟利工具,線上問診,線下引流,直播帶貨甚至高價開藥……”日前,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提醒網友不要輕信“網紅醫生”,謹防上當受騙。
近些年,互聯網醫療科普之風正盛,有短視頻平臺發布數據,僅過去一年,平臺就新增1.3萬名醫療專業科普創作者,其中坐擁百萬粉絲的“網紅醫生”并不少見。但其中,也不乏一些人掛羊頭賣狗肉,嘴上講的是科普、心里想的是生意。此前曾有報道,不少醫療科普賬號背后有著相似的運作鏈條:醫生負責出鏡講解,運營部門負責出劇本、編故事,客服部門負責拉動流量,最終目標,要么是帶貨醫藥產品,要么是將粉絲轉化為醫院患者。
理解了某些“網紅醫生”的流量操作,過去的很多亂象便有了合理解釋。正如不少人吐槽的,常能刷到離譜的“跨專業科普”。男科講美膚、心內講脫發、骨科講婦科……什么有關注度就拍什么,盲目跨界導致“偽科普”“偽知識”層出不窮。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穿白大褂出鏡的,甚至都不是醫生,只是被運營公司操縱的“擺拍演員”。大量輸出的危言聳聽的內容,嚴重損害著醫療工作者的形象與公信,更有可能給普通人的健康決策帶來誤導。
“偽科普”“假醫生”之所以大行其道,正是利用了公眾普遍存在的健康焦慮。醫療知識專業性極強,對于普通人而言,說白話講故事更容易入耳入心。近些年,有關方面持續加碼治理網絡謠言,但醫療健康類“偽科普”被認定為謠言并非易事。畢竟,很多健康話題本身就有相對靈活的解釋空間,很多博主為確保合規,一邊刻意放大幾率極低的個案,一邊又盡可能避免極端表述。即便被認定為謠言,也只是刪視頻了事,相比得利實屬不痛不癢。
治理醫療科普亂象需多方合力,除了主管部門,作為內容傳播的主要載體,平臺更應主動擔起責任。數據顯示,某平臺醫療科普視頻一年收獲30億次點贊,19.3億次收藏,“流量越大責任越大”不是空話。一方面,要嚴把“入口關”,加強健康領域創作者資質審核認證,防止那些擺拍營銷的賬號作亂。另一方面,面對如此旺盛的醫療科普需求,平臺也應充分盤活技術手段,加大權威內容的曝光度、觸達率,為優質內容提供更多機會,讓“真科普”的聲音越來越響亮。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今天,專業人士跨界更應堅守底線。遏制流量沖動,以醫者仁心,幫助更多人了解和預防疾病,整個社會都將因此受益。
本文轉載自『北京晚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李宏瑩 主編:陳友海 編審:張建光
電話:0315-4026222 郵箱:tsltwxb@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