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何超瓊說:香港回歸的時候,我爸爸跟我打賭,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多少年可以超越香港?我說,不敢說是超越,應該是大家定位不同,我認為差不多要15年,我爸爸說,永遠不可能,50年也超越不了。
上個世紀的中國發(fā)展確實不太景氣,而香港卻早就有一條成熟的發(fā)展道路,而且他們和國際的接觸也很多。
而上海在民國時期有著十里洋場的稱呼,海上貿易也十分常見,而且即便是在戰(zhàn)爭期間,上海還是有很多企業(yè)家保住了自己的家產。
新中國成立后,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率先走上了發(fā)展的道路,他們本身就有發(fā)展的資本,之前從事的生意如今重新拾起就行,比起其他地區(qū)確實高出不少優(yōu)勢。
但上海的發(fā)展放在國際上來講卻并沒有太顯眼,同樣是中國的省份,香港在國際上混的風生水起,而且經(jīng)濟也有著一截子差距。
不過像上海這樣的沿海城市,只要抓住發(fā)展的機會,他們很快就能崛起,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罷了。
香港回歸的時候何家已經(jīng)是有名的大家族了,坐在金山上的他們看到了太多經(jīng)濟的運轉,何家和香港的發(fā)展剛好形成一個對應的局面。
可那時候的上海早已經(jīng)開始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從九十年代開始,浦東就進入開發(fā)階段,并且還在吸引外資投入。
從前的普通是一塊農田和棚戶區(qū),連陸家嘴都只有幾棟低矮的建筑,開發(fā)前期進度比較緩慢,到1992年的時候速度和資金都提了上來。
1991年,上海南浦大橋通車,從前流傳的那句“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也成為了過去,因為浦東和浦西已經(jīng)連接在一起,接下來會一起發(fā)展。
上海的標志性建筑東方明珠在1994年建成,這是上海的新地標,也代表著浦東的崛起和上海進步。
上海用兩年的時間給省內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點是十分厲害的,一個國家的發(fā)展總要從某個地方開始,無人引路那就自己開辟。
上海的建造剛見雛形之后,外資就看到了未來的前景,于是陸陸續(xù)續(xù)的外資流入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qū)也開始創(chuàng)建。
當時中國第一高樓金茂大廈在1997年開始建造,歷經(jīng)兩年時間終于竣工,高樓建成的那一年也是香港回歸的那一年。
香港回歸的消息震撼人心,整個中國都在為之沸騰,那時候香港的娛樂事業(yè)發(fā)展的很好,而何鴻燊的生意也遍布整個港區(qū)。
何鴻燊對內地也抱著很獨特的感情,因為他的祖籍是廣東的,后來迫于生計來到了香港,香港和內地能夠打通,他比任何人都要高興。
但是看著內地的發(fā)展他還是忍不住皺起眉頭,他創(chuàng)業(yè)的時間很早,從白手起家到坐擁億萬家產,他花費了不少時間。
他把自己遇到的困難不由自主的代入到國家身上,一整個國家想要徹底發(fā)展起來肯定不是容易的事情,他和女兒何超瓊敘話的時候兩個人就打了個賭。
父女二人相隔幾十歲,看待事物的眼光也是不同的,看似是一個普通的賭注,其實更像是新一代和老一代的生意經(jīng)。
何超瓊覺得兩地之間用“超越”這兩個字不太恰當,因為地區(qū)代表的意義不同,她覺得上海需要15年的時間去發(fā)展,到時候它會完全大變樣。
而何鴻燊覺得上海需要更長的時間,因為他見過上海曾經(jīng)的輝煌模樣,但現(xiàn)在卻不能用之前的那套眼光來看待。
最后是何超瓊預測的時間更為準確,1997年的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它和紐約、倫敦齊頭并進。
而那時候的上海雖然落后了一些,但它很快就追了上來,2010年,上海第一次超過了香港,而何鴻燊也看到了內地的發(fā)展前景,于是他便加大在內地的投資。
如今的香港和上海也是兩幅完全不同的樣子,如果單純比較GDP上海確實更勝一籌,但從其他方面來看,香港的獨特地位還是無法被取代的。
兩個城市不需要比出高低,互補共贏才是這場談話的最后用意。
信息來源:何超瓊:我說上海15年超過香港,爸爸說永遠不會,其實我們都錯了——鳳凰專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