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市場份額不足2%、持續虧損,日本家電巨頭松下最終按下印度冰箱與洗衣機業務的終止鍵!
失業君小編 | 文
網絡 | 圖
近日,日本松下電器集團正式宣布終止在印度市場的冰箱及洗衣機業務運營。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fK數據顯示,這兩大品類在印度市場份額長期低于2%,且已連續六年錄得經營虧損。
這一決策并非孤立事件。松下印度公司2024-25財年整體營收達11,500億盧比,空調產品線增長25%,智能廚房設備市場滲透率提升。
冰洗業務的剝離成為松下向高附加值領域戰略轉型的必然選擇——在印度這個曾被視為“未來增長引擎”的市場,傳統家電的日系黃金時代正式落幕。
松下在印度冰洗市場的潰敗早有預兆。作為最早進入印度市場的日系家電品牌之一,松下曾憑借品牌溢價和技術優勢占據一席之地。然而其經營模式埋下了隱患的種子:關鍵零組件堅持從日本本土生產,僅在印度完成簡單組裝。
這種“半本土化”策略導致產品成本居高不下。當中國企業以全產業鏈本土化生產實現價格下探時,松下的中低端產品徹底失去競爭力。
市場數據揭示了殘酷現實:冰洗品類份額長期低于2%,遠未達到盈虧平衡點。持續六年的虧損不斷消耗集團資源,最終迫使管理層在2025年全球業務審查中做出終止決定。
退出過程的商業倫理卻值得稱道。松下承諾維持十年零部件供應保障,通過內部轉崗安置受影響員工,并協同渠道清銷庫存。這種負責任的退出姿態,在跨國企業撤退案例中并不多見。
失業君小編觀察認為,冰洗業務的終止并非松下退出印度的信號,而是戰略焦點的重新校準。業務重組后的印度板塊已形成清晰的雙軌運營架構:核心保留業務聚焦智能家居系統、數字影音產品和智能廚房生態系統;戰略培育方向則指向工業物聯網、建筑智能化、分布式能源及企業電氣化改造。
這種轉變標志著跨國企業在新興市場的戰略轉型路徑——從大眾消費端向產業賦能端遷移。印度分公司在空調產品線實現25%增長的背景下,選擇將資源投向B2B藍海,包括與塔塔Elxsi、TCS合作的人工智能和物聯網項目。
松下的轉型呼應著全球重組計劃。2025年5月,集團宣布全球裁員萬人,剝離“非增長業務”,電視業務因全球份額僅1%被列為非核心資產。在印度市場的收縮,正是這場全球戰略重構的關鍵落子。
松下退出留下的市場空白,迅速被中國品牌填補。但這場補位暗藏玄機。中國家電企業在印度布局近20年,已形成多個生產集群,其本土化程度遠超日企。
“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表面雙贏:中國企業通過技術普惠滿足印度本土化生產要求,印度籍員工獲得先進制造技能。這種合作模式卻衍生出令人憂心的后果——印度在技術吸收完成后,常以各種理由讓中企出局。
保變電氣印度公司被清退的案例觸目驚心:其領先全球的特高壓技術被印度企業獲取后,反用于中東電力市場競爭。類似劇情在白色家電領域重演風險極高,尤其當印度頂層設計明確將扶持本土家電企業作為國家戰略。
日本和韓國企業已發出警示:中國企業對印無償技術輸入,可能導致全球制造業“東亞制造、全球供貨”格局崩塌。當印度企業借助中方技術培育出本土巨頭,東亞企業的先發優勢將蕩然無存。
印度冰洗業務終止僅是松下全球重構的冰山一角。2025年5月,集團宣布萬人大裁員計劃,日本本土與海外市場各裁減5000人。結構改革費用預計造成1300億日元損失,但目標是實現1220億日元的收益改善。
在傳統家電領域,潰敗不只發生在印度。2024年中國市場數據顯示:松下洗衣機線下份額不足第二名小天鵝的三分之一;空調線上線下占有率僅0.24%。產業觀察家直指核心問題:“在中國家電市場,松下產品價格太貴,性價比太低”。
戰略重心正向B2B領域和電池業務傾斜。2024年松下出售汽車系統公司多數股權,將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定位為“重點投資領域”。在印度市場培育的分布式能源管理業務,恰與全球電池戰略形成協同效應。
松下在印度的戰略收縮,揭示了跨國企業面臨的深層矛盾。一方面,印度消費電子市場確實快速增長,空調品類25%的增幅即是明證;另一方面,“8億中產”的市場規模被證實是個偽命題。
冰洗市場尤其凸顯結構性挑戰:本土化制造能力決定成本優勢,價值導向型消費成為主流。當中國企業以極致性價比爭奪份額時,堅持品質溢價但缺乏本土化深度的日企必然陷入被動。
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營商環境的特殊性。跨國企業的技術普惠政策,正被系統性地轉化為本土企業的后發優勢。當印度幾大巨頭企業廉價收購退出中企的生產線時,同樣的劇本未來可能在任何外資企業身上重演。
對仍在印度奮戰的中國企業,教訓已經擺在眼前:無節制的“技術扶貧”雖能換取短期市場份額,卻可能讓整個產業界吞下技術流失、企業出局的苦果。
松下的轉型揭示著傳統家電巨頭的求生之路。終止冰洗業務后,印度分公司將資源集中于四大新興領域: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建筑智能化系統、分布式能源管理及企業電氣化改造。這些領域具有共同特征:技術門檻高、本土化壓力小、利潤率有保障。
在集團層面,類似調整早有先例。2024年松下將汽車系統公司多數股權售予阿波羅基金,專注電動汽車電池研發。印度市場的B2B轉型,恰與全球戰略形成共振。
轉型代價同樣沉重。萬人大裁員主要沖擊工業設備、影像產品和傳統家電部門,這些曾代表松下輝煌的領域,如今成為“非增長業務”的代名詞。但在陣痛之后,輕裝上陣的松下可能在新賽道重獲競爭力——前提是能在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布局中,守住最后的技術壁壘。
網友熱議
@司空空Modestgo(IP粵):
日企的教訓給所有外資上了一課:在印度搞‘技術保留’死得快,搞‘技術共享’死得更快!松下至少體面退場,看看多少中企被吸干技術后掃地出門?
@舒克公路車(IP京):
警惕‘保變電氣式陷阱’!印度市場正在系統化收割外資技術,中企現在搶到的冰洗市場份額,可能正在為本土巨頭塔塔/信實做嫁衣
@Um小洋蔥(IP京):
空調份額0.24%還敢漲價?看完松下中國市占率驚呆了...這波撤退哪是戰略調整,分明是全球性潰敗!
@王求索Tony(IP京):
中企別笑太早!松下死在‘半本土化’,但海爾印度工廠95%本土采購率真能防住技術泄露?莫迪的‘印度制造2.0’可是明牌要技術轉移
@Baggio的旅行(IP晉):
東亞制造業的警鐘:當印度用14億人口當誘餌,中日韓企業競相‘技術獻血’,二十年後可能誕生新的‘家電三星’卻不在東亞。
@大春哥spring(IP京):
五年後回看:2025將是日系家電全球大撤退元年。松下電視業務正在掛牌,下一個輪到東芝還是夏普?!
最后一條,
又預言上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