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馬斯克剛宣布"美國黨"成立,網上還在熱議,五角大樓那邊就有動靜了。
同一天,美軍方突然宣布暫停SpaceX價值數億美元的貨運火箭項目。理由?環境保護。
軍方為啥偏偏這時候出手?馬斯克這次還能脫身嗎?
作者-山
突然襲擊
軍方出手了,而且來得很突然。消息傳得很快。SpaceX那個價值好幾億美元的軍用項目說停就停了。項目暫停的官方理由是約翰斯頓環礁的生態環境評估需要重新考慮。
說是為了保護環境,但這個時間節點選得也太巧了吧。就在馬斯克宣布成立"美國黨"的當天,五角大樓就來了這么一手。約翰斯頓環礁離夏威夷1300公里,以前美軍在那兒搞核試驗,確實污染過。但環境評估這事兒,為啥不早點做?
空軍發言人的表態更有意思,說是要"換地方做試驗",約翰斯頓環礁的評估"先擱置了"。這一擱置,SpaceX原本可能拿到的軍方合同就懸了。馬斯克的商業帝國跟軍方合作密切,這一招可是直擊要害。
環保組織倒是挺高興,說這島已經被核試驗折騰得夠慘了,再建火箭場就是"往傷口上撒鹽"。可問題是,這些環保理由早就存在,為啥偏偏現在拿出來說事?
誰都能看出來,這時機選得太巧了。馬斯克前腳宣布組黨,后腳軍方就給他來了個"精準打擊"。這哪是什么環境保護,分明就是政治報復嘛。
幕后真相
說到底,這事兒得從馬斯克和特朗普的那場"友誼翻車"說起。
兩人原本還算盟友,馬斯克在上次大選中可是堅定支持共和黨的。結果為了"大而美"法案徹底撕破臉。這個法案說白了就是"劫貧濟富",對高收入群體進一步減稅,削減聯邦醫療保險預算,還要大幅壓縮新能源項目投資。馬斯克那個脾氣,看不慣這種做法。
法案在國會通過的過程也夠驚險的。7月1日,副總統萬斯在50票贊成、50票反對的"平票"情況下,投出了"打破僵局"的關鍵一票。
連萬斯都得親自下場施壓,可見阻力有多大。最終這法案以51比50的微弱優勢在參議院通過,眾議院也是218比214險過。
馬斯克早就放過話,"大而美"法案通過的第二天,"美國黨"就成立。7月4日特朗普簽字,7月5日馬斯克就兌現了承諾。
他在社交媒體上發起投票,問大家要不要成立新政黨。124.9萬人參與投票,65.4%支持,這數字可不是鬧著玩的。
你說這"美國黨"靠不靠譜?看看馬斯克列的那7條綱領就知道了:減少債務、軍事現代化、支持技術、放松監管、言論自由、鼓勵生育,還有其他中間派政策。
聽起來像是把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政策拼了個"大雜燴",既要自由市場又要科技投資,既反對政府干預又支持新能源。
這種"中間路線"確實有市場。現在美國43%的人都說自己是獨立選民,對兩黨都不滿意。馬斯克瞄準的就是這80%的"沉默大多數"。
問題是,政治觀點不統一的一群人,真能凝聚成挑戰現行制度的新勢力嗎?
歷史鏡鑒
不過話說回來,美國搞第三黨的人多了去了。
1992年那個佩羅,拿了19%的票,結果選舉人票一張都沒撈到。1912年"進步黨"雖有羅斯福背書,也沒能持久存續。美國的第三黨,從來沒真正撼動過紅藍對壘的基本格局。為啥?制度設計就是這么安排的。
美國不是議會制國家,搞的是"贏者通吃"制度。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州,其余48個州都是"贏家全得"的選舉人團規則。你就算拿到15%、20%的選票,也可能在選舉人票上顆粒無收。這種制度設計,直接打擊了選民投第三黨的意愿。
更要命的是組黨門檻。光是加州就要在限定時間內吸納110萬注冊選民,或者通過簽名達成這一要求。想想都頭疼。專家布雷特·卡佩爾說得直白:"所有州的州法律都偏向兩大政黨,并盡可能地為第三個政黨的出現制造障礙。"
"創建一個新政黨并讓它參加選舉的門檻很高。如果你有源源不斷的資金,這或許可以實現,但這將花費很長時間,并將耗資數億美元。"卡佩爾這話說得夠明白了。
唉,美國這套制度就是這么設計的,專門卡第三黨。兩黨輪流坐莊160多年了,形成的既得利益網絡豈是說打破就能打破的?馬斯克雖然有錢有平臺,但要在50個州都搞定政黨注冊,還要應對兩黨的聯手絞殺,這活兒可不輕松。
歷史上的第三黨,要么曇花一現,要么變成邊緣力量依附主流政黨。馬斯克這次能打破這個魔咒嗎?
勝負預測
但這次可能真不一樣。
馬斯克不缺錢。更關鍵的是,他手里握著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現在美國43%的人都說自己是獨立選民,對兩黨都不滿意,這給了第三黨機會。美國雜志都承認了:"美國最大、發展最快的政黨不是民主黨或共和黨,而是'獨立黨'。"
馬斯克的策略也很明確,就是"集中力量精確實施突破"。他不需要讓"美國黨"完全取代兩黨,只要在關鍵時刻充當"變數"就夠了。拿下參議院2到3個席位、眾議院8到10個席位,在投票僵持時當"關鍵先生",逼著政府真正為老百姓辦事。
這種"造王者"角色,對馬斯克來說可能更實際。憑借世界首富的巨大資源和社交媒體動員力量,他完全有能力"精準狙擊關鍵席位"。不用推翻整個體系,只要成為新一代的"造王者"就足夠了。
但風險也很明顯。共和黨人已經開始反擊了,密歇根州策略師杰森·卡貝爾·羅伊直接威脅馬斯克:"如果馬斯克這樣繼續下去,他會失去共和黨人,他會成為一個沒有家的人!"有些共和黨議員甚至惱羞成怒地大罵馬斯克"滾回南非去"。
更危險的是,馬斯克看重的盟友托馬斯·馬西已經在共和黨要開除的名單里。他們準備拿馬西第一個開刀,給馬斯克施加壓力。如果馬斯克還不肯罷手,說不定真會遭遇更極端的手段。
問題是,馬斯克這次是真心想改變美國政治,還是只是想給特朗普添點堵?答案可能連他自己都還沒想清楚。軍方的這一招"環保牌",算是給他提了個醒:在美國玩政治,光有錢和平臺還不夠,還得防著隨時可能來的"黑手"。
結語
這場博弈說白了就是新錢對老權的挑戰。馬斯克有的是鈔票和技術,但美國那套政治游戲規則可是人家玩了幾百年的。
不管馬斯克最后成不成,有一點是肯定的——美國政治這攤渾水被他這么一攪,肯定更渾了。兩黨制統治了160多年,真要被一個南非來的富豪給撼動?也許不會,但至少他把問題擺上了臺面:美國的政治制度確實需要新鮮血液了。
軍方這次的"環保借口"只是開始,后面的較量會更激烈。馬斯克選擇的這條路,是美國政治體系最難突破的部分。但他顯然有備而來,這或許只是一場真實壓力測試的序幕。
你覺得馬斯克這次是認真的,還是在演戲?他會成為美國政治的攪局者,還是最終被體制收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