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十年前,中國特高壓技術領先全球之際,保變電氣雄心勃勃的進軍印度,立志要讓印度人見識到何為“中國標準”。但在短短十年后,這家隸屬于中國電氣集團的大型國企,卻在印度市場被狠狠上了一課。
5月29日,保變電氣發布公告,保變電氣將所持子公司90%的股份,以1.73億元的價格全部轉讓給印度阿特蘭塔變壓器公司。但在發稿之前,保變公司的市值可是高達171億元,毫無疑問,這又是一場印度上演的國家級殺豬盤。
在印度市場耕耘運作十年之久,如今卻換來打包清場的結局。十幾年心血付之一炬不談,所有的建設成果最終都便宜了競爭對手,印度這個國家,究竟還有投資潛力可言嗎?
保變電氣的遭遇
2012年,印度政府以稅收減免、核心設備零關稅等一系列惠利政策,誠心要求中國變壓器龍頭企業保變電氣投資入局。
在對印度市場進行深入考察后,保變電氣認為當地電網擁有巨大的設備升級需求,加上印度政府信誓旦旦許下的各項福利,于是便在印成立保變印度公司,注冊資本2.37億人民幣,自己控股90%,剩余10%則由印度本土企業阿特蘭塔持有。
保變電氣入局后,不僅斥巨資建廠投產,還自費1.2億元將大量印度工程師送往中國進行深入培訓。后續十年間,保變電氣將所掌握的核心技術傾囊相授,助力印度電力技術取得了蓬勃發展。
2018年,保變電氣印度公司生產的第一臺765Kv/110Kvar電抗器試驗合格,是雙方合作的第一個項目成果。2017年印度國家電網供應商大會期間,印度國家電網對保變電氣的產品質量及服務做出了高度評價,并授予公司品類質量最高獎。
運營期間,保變電氣為印度基礎電網的升級改造做出了巨大貢獻,并以此為基點,圍繞特高壓變壓器和電抗器將印度基地建設為了世界第一梯隊的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全心全意的服務印度經濟發展。
從具體的研究成果來看,保變電氣幫助印度培養出了200多名高級資深工程師,幫助印度牢牢掌握了750KV以下的變壓技術,以至于后來自身技術價值被完全榨干。
阿特蘭塔電器在長期的配套合作中,完全摸透了保變電氣的整套生產邏輯。于是在印度政府推出生產激勵計劃后,在成本和補貼的雙重優勢下,阿特蘭塔第一時間下調了產品價格。無論保變電氣如何調整定價,阿特蘭塔的報價始終比保變電氣低15%左右。
市場優勢遭遇沖擊的同時,保變電氣又遭到了印度政府的背刺。2020年后,印度政府收緊外資審批,指定政府訂單必須流向本土企業,縱容低價競標清場。一頓組合拳下來,保變印度公司業務一連六年出現虧損,凈資產直接從2億人民幣暴跌至7000萬,全年營收也下滑到3萬人民幣。
按照保變印度最初建廠的規劃,項目滿產后每年收入能達到8.5億元,年利潤至少也能賺到8667萬,項目不到7年就能回收成本。但沒想到,因為保變印度建設遲緩,一直到2019年公司才對外公布業績。2020~2024年間,保變印度合計虧損1.16億元。
于是在去年12月,保變電氣開始嘗試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保變印度的90%股權。今年2月14日,保變印度又公開進行了網絡競價,最高報價來自于印度CG公司的1.37億人民幣。這是一家擁有100多年悠久歷史的工業集團,業務員領域涉及金融、化學品和基建工程。
但在后來,因為阿特蘭塔擁有保變印度的優先購買權,所以最終阿特蘭塔成為了股權轉讓受讓方。1.37億元的成交價,堪堪僅有當年注冊資本2.37億元的一半,保變電氣甚至連技術培訓費都未能收回。
保變電氣的退場,看似是商業上的運營失敗,其實是印度國家產業針對性的降維打擊。先畫福利政策大餅請君入甕,再摸索學會全套產業技術,最后利用行政手段致使公司喪失市場優勢,被迫清場轉移。各種套路環環相扣,令人防不勝防。
印度的國家級殺豬盤
印度的營商環境風評,其實一直都處于世界末端。世界銀行曾公布過一組數據,想在印度注冊一家公司大約需要18天,而經合組織國家最多也只要9天左右。如果加上后續所需的建筑許可證申請以及一系列審核,在印度建立一家公司所需的全部時長,大約是110天。
一旦不幸產生商業糾紛,印度法院的平均處理事件為1445天,也就是4年之久,這是經合組織國家的3倍以上。效率之低下,堪稱令人咋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用“不透明、不可預測”來形容印度貿易政策,可謂是十分貼切了。
2005年華為打算追加1億美元投資,用于新建研發中心以及基地擴建。但印度的審批部門卻以懷疑與中國情報部門暗中存在聯系,可能威脅印度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了華為的投資。
2016年萬達集團計劃斥資百億美元,在印度修建一座產業新城。當萬達管理者千方百計突破印度政府設立的層層阻礙后,印度土地持有者卻開出了令人吃驚的天文數字。印度政府官員一邊高呼歡迎外企投資,一邊卻對當多亂象視若無睹,最終導致萬達的前期投資付之東流。
2017年雷軍訪問印度時,得到了印度總理莫迪的親自接見,隨后便對印度市場進行了規?;顿Y。但2022年,印度政府卻以逃稅、假帳、違反外匯管理法為由,直接扣押了小米印度公司高達48億人民幣的資產,這幾乎是小米在印度運營多年的利潤總和。
2022年7月,印度執法局以違反《防止洗錢法》為由,搜查vivo公司的48處辦公地點,凍結與vivo相關的119個銀行賬戶,涉及資金3.9億人民幣。同月,印度稅收局以逃避關稅為由,要求Oppo繳納稅款。
2020~2022年間,印度先后封禁300多個中國應用程序。對華為、中興、Oppo、小米多家中國手機廠商展開了針對性審查,可謂是雁過拔毛、獸走留皮。
歐美企業同樣也見識過印度的稅務大刀罰款,殼牌、諾基亞、IBM、沃爾瑪多家世界級著名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橫行天下,唯獨在印度紛紛栽了大跟頭。歐美國家還為印度制造了一個專用名詞——Tax terrorism,意思是稅收恐怖主義。
為何印度的政府官員和平民百姓都如此抵觸外企?這一點我們或許能從歷史中找尋答案。印度的殖民史始于對外開放,英國人通過經商貿易在印度站穩腳跟,隨后以商業擴張開啟了對印度的殖民。這一點與中國的閉關鎖國遭遇恰恰相反,不少印度人認為,是開放交流摧毀了他們的國家,閉關鎖國才是先進經驗。
無論怎么說,印度外資墳場的帽子算是徹底扣實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