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4日,印度突然給世貿組織遞了份"投訴書",矛頭直指美國。
這下特朗普算是栽了個大跟頭,本來指望著印度乖乖就范,哪想到人家直接翻臉,成了第一個公開叫板的。
印度哪來這么大膽子?這波"中國行我也行"能玩得轉嗎?
作者-山
印度突然"變臉"了
印度這次真把特朗普給驚著了。就在7月9日關稅大限倒計時的關鍵節骨眼上,這個一直被白宮視為"最好拿下"的國家,突然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幾個月前,印度還在談判桌前表現得像個"好好先生"。美國副總統萬斯親自跑了趟新德里,信心滿滿地宣布雙方達成了"貿易框架"。那架勢,就差沒拍著胸脯說印度已經在美國兜里了。
可現實狠狠打了特朗普的臉。7月4日這一天,印度貿易部長皮尤什·戈亞爾在記者會上的話,簡直像是在特朗普傷口上撒鹽:"印度不會接受任何最后期限式的交易,我們將根據國家利益決定是否讓步。"
更狠的還在后頭。同一天,印度政府向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遞交文件,指控美國對印度汽車及零部件加征25%關稅違反多邊貿易協定。
這可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要動真格的了。印度代表在文件中白紙黑字寫著:美國的關稅措施已經影響其對美出口29億美元,每年要多掏7.25億美元的關稅。
這招各國都似曾相識——中國就是這么干的。從WTO途徑反擊,既占了道德制高點,又給美國施加了實質壓力。印度顯然是在照葫蘆畫瓢,有樣學樣。
特朗普胃口太大,印度不買賬
話說回來,印度為啥突然這么剛呢?說白了,還是特朗普這次要價太狠了。
美國這回提出的條件,簡直就是要把印度的核心利益給挖空。首當其沖的就是農業和乳制品市場開放。聽起來挺正常,但問題是,這兩塊在印度那可是絕對紅線。
農業在印度雖然只占GDP的15%,但卻養活著超過一半人口。這些農民可不好惹,他們不僅手里握著選票,還直接關系到社會穩定。
就在2024年2月,莫迪政府的農業政策剛引起農民不滿,數萬名農民就開著拖拉機準備沖進首都新德里抗議。最后還是經過多輪談判才平息了這場風波。
印度財長直言不諱地說:"農業和乳制品是紅線,不容談判。"這話說得斬釘截鐵,一點商量的余地都沒有。
更讓印度火大的是,美國還想插手印度的產業政策。比如要求放開跨國電商平臺的市場準入限制,削弱印度對外國資本在電商領域的管控。
又比如反對印度仿制藥專利保護期延長措施,限制印度制藥企業繼續大規模出口仿制藥。
這些要求看似是經濟問題,實際上已經觸及印度自主產業發展的根基。印度政府一直利用本國采購系統扶持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在制造業剛剛起步的關鍵階段。美國卻要求給予美企"國民待遇",這等于是要印度自廢武功。
用印度官員的話說,這簡直就是"政治豪賭"。答應了,印度的產業基礎可能被連根拔起;不答應,就得承受美國關稅的重壓。
學中國"有樣學樣"
印度這么橫,底氣從哪來?說白了,就是看中國成功了,咱也試試。
就在不久前,美國剛剛取消了對中國出口芯片設計軟件、乙烷和C919客機發動機的限制。這可是中方強硬反制后的結果。中國對美的"對等關稅"反制,加上在WTO的強勢發聲,硬是把特朗普給逼得主動示好。
這個結果對印度的沖擊可不小。原來美國的關稅大棒也不是萬能的,只要敢于正面硬剛,特朗普也會服軟。"中國行,我也行",這句話可不是印度官員的口號,而是他們的戰略思路。
但問題是,印度真有中國那樣的底牌嗎?中國手里握著稀土這張王牌,全球85%的稀土精煉都在中國。特朗普再狂,也得掂量掂量沒了稀土,美國的高科技產業怎么玩下去。
印度呢?主要出口的是紡織品、農產品、礦產品,這些東西可替代性都挺強的。一旦印度對美國實施關稅反制,美國很容易就能從其他國家找到替代供應源。
而印度的出口企業,面臨的可能就是訂單流失、產能過剩的困境。
更關鍵的是,印度的經濟體量和國際影響力跟中國還不在一個量級上。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印度排在第五。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有廣泛的國際盟友,印度雖然奉行不結盟政策,但在關鍵時刻能拉來多少幫手,還真不好說。
不過話說回來,印度這次的策略還是挺聰明的。通過WTO爭端解決機制,既避免了直接的貿易戰,又給美國施加了壓力。一旦磋商失敗,印度就有權在WTO授權下對美國商品加征等額關稅。這招比直接開打要穩妥多了。
成功難度不小
實話實說,印度想復制中國的成功,難度還真不小。
首先是談判籌碼的問題。中國之所以能讓美國連連退步,靠的不只是稀土,還有龐大的市場和完整的產業鏈。美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數以千億計,貿易戰打起來,美國企業的損失也不小。
印度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雖然人口多,但購買力跟中國還有不小差距。美國在印度的投資規模也遠不如在中國的規模。簡單說,印度對美國的"殺傷力"有限。
其次是產業結構的差異。中國是"世界工廠",很多美國企業都依賴中國的制造能力。印度雖然也在發展制造業,但主要還是以服務業為主。IT服務、軟件外包這些,雖然重要,但還不足以讓美國"傷筋動骨"。
最要命的是,印度在軍事、地緣政治等領域對美國還有不小的依賴。美國可以打的牌比對付中國時要多得多。比如軍售、技術轉讓、地緣政治支持,這些都是印度不敢輕易放棄的。
但換個角度看,印度這次的"反擊",意義可能比結果更重要。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相信,硬剛比妥協更有效。歐盟、日本、韓國這些美國的傳統盟友,也都在關稅問題上跟美國討價還價,而不是一味地退讓。
全球貿易規則正在悄悄改寫。美國想靠關稅霸權讓全世界俯首稱臣的日子,可能真的要成為過去了。
結語
印度這次"有樣學樣",表面看是跟風,實際上透露出一個信號:越來越多國家開始相信,硬剛比妥協更有效。美國想靠關稅大棒讓全世界俯首稱臣的日子,可能真的要過去了。
至于印度最終能不能成功,現在下結論還太早。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被動應對的"好好先生"。全球貿易格局的重塑,正在我們眼前悄然進行。
你覺得印度這波操作能成嗎?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