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被美國“關稅大棒”壓得喘不過氣,一邊又對中國捅刀子,歐盟的“精分”操作到底圖什么?中方罕見直接反制,背后信號遠比想象中復雜!即將到來的中歐峰會,正成為檢驗雙方戰略智慧的試金石。
觀察者網消息稱,當中國外長王毅結束歐洲之行,專機還未落地時,歐盟突然再次發起制裁,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關上公共采購大門。
法國財長隆巴爾給出了理由,“如果放任中國制造涌入,歐洲工廠全得倒閉,所以歐盟不得不采取措施維護自身產業”。
可現實是,歐洲醫療器械市場長期被西門子、飛利浦等巨頭壟斷,中國產品份額不足5%,所謂“威脅論”根本站不住腳。
歐盟這種自相矛盾的邏輯,看似是普通的貿易保護措施,實則暴露出歐盟在戰略定位上的嚴重混亂。
從王毅外長此次訪問期間的會談內容來看,歐盟完全清楚當前局勢下,與中國合作的必要性,但仍然要制裁中企,還要中方提供“緩和關系”的方案。
顯而易見,歐盟就是想要中國的單方面讓步,背后是其內部兩種焦慮的疊加:一方面,對中美貿易戰"溢出效應"的恐慌。另一方面,幻想"兩頭通吃"的戰略投機。歐盟試圖復制美國對華施壓手段,卻又希望保持中國市場準入。
不得不說,歐盟這一刀來得又快又狠,但中方這次打法變了,反應堪稱“閃電戰”:短短48小時內,商務部直接甩出對等制裁清單,明確將歐盟企業擋在4500萬元以上的醫療設備采購門外。
發言人明確指出,對等反制就是因為歐盟限制中企參與歐盟醫療器械公共采購,中方完全有必要維護中企的合法權益。
可以說,這種“點名道姓”的硬剛,在中歐經貿史上極為罕見。
要知道,去年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稅時,中方只是迂回調查法國白蘭地,給足了體面。如今畫風突變,說明中國的耐心已經耗盡。
中方這次的反制速度之快、力度之準,顯然給這種投機心態潑了冷水。
說到底,深層問題還是出在歐盟的戰略誤判,至少有兩重:
其一,高估了自身的"籌碼價值"。
部分歐洲政客認為,在中美科技戰白熱化的當下,中國會為爭取歐洲市場而容忍歧視性政策。但現實是,中國工業體系已具備在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與歐洲"硬碰硬"的實力,這種產業底氣讓反制有了實質支撐。
其二,低估了中國維護對等原則的決心。
過去中方多通過WTO訴訟等程序性手段,以及雙邊對話等形式,以最大善意誠意應對貿易爭端,但這次24小時內出臺鏡像措施,傳遞出清晰信號:任何企圖復制美國"極限施壓"玩法的行為,都將遭遇即時代價,中方也不會再給歐盟體面。
歐盟至今沒看懂中美與中歐關系的本質差異。
中美產業結構高度互補,中國需要美國市場消化產能,美國依賴中國供應鏈控制通脹,雙方都有妥協空間。
但歐美產業同質化嚴重,拜登推動《通脹削減法案》挖走歐洲新能源企業,特朗普直接用關稅逼制造業回流,刀刀見血。
王毅外長近日在歐洲訪問時,明確指出“中歐沒有根本利害沖突”,其實就是在點醒歐洲:你們真正的敵人,正在美國笑著數錢。
北約峰會曝光的“短信門”顯示,特朗普私下把歐盟領導人當笑話看,甚至暗中扶持極右翼勢力顛覆現有政權。這種“政治顛覆”比關稅更可怕——當歐洲領導們還在糾結“如何在對華強硬中保持獨立性”時,特朗普的算盤早已打到“換掉整個歐洲領導層”。
可惜歐盟的政客們仍沉浸在“戰略自主”的幻覺中,直到中國反制大棒砸下才如夢初醒。
值得關注的是,這場博弈恰逢中歐關系的關鍵時間窗口。
按計劃,7月底雙方將舉行領導人峰會,這次王毅外長專程赴歐訪問,也被視為是為此次中歐峰會鋪路,中方甚至推遲了對歐盟白蘭地的反傾銷調查以示誠意。
但現在歐盟的應對卻充滿戰術性搖擺:德國總理一邊強調"去風險不是脫鉤",一邊推動降低對中國稀土依賴;法國一面接待王毅討論多邊合作,一面在歐盟內部牽頭組建"綠色技術貿易壁壘聯盟"。
這種精神分裂式的操作,本質上反映了歐洲在戰略自主與現實利益間的掙扎。
展望未來,中歐關系的走向可能取決于3個變量。
首先是歐洲能否擺脫"經濟問題安全化"的思維慣性。
當前歐盟內部存在明顯的對華政策代際差異:60后政客更傾向務實合作,而70后技術官僚則熱衷將貿易問題意識形態化。
其次是特朗普關稅政策的不斷調整。
在特朗普的極限施壓下,歐洲國家可能繼續將“反華”當做與美國談判的籌碼,進一步換取美國降低關稅的“恩賜”。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狠狠出點血,單靠“反華”這一點,是根本打動不了特朗普的。
最后是中國"以打促談"策略的效果。此次醫療器械領域的交鋒,既是警示也是測試——若歐盟在峰會前撤回部分歧視性措施,雙方或能打開新能源汽車、綠色科技等新合作空間;若繼續加碼,中國在光伏、高鐵等領域的反制工具箱尚有更多選項。
王毅外長早已亮明底線,也是最后通牒:中國不會接受“美國主攻、歐洲補刀”的圍剿模式。
歷史經驗表明,中歐每次重大危機后都會出現新的平衡點。
2005年紡織品貿易戰最終催生了雙邊對話機制,2013年光伏爭端反而促進了新能源合作。如今站在50周年的節點上,雙方需要認識到:用"美國劇本"處理對華關系只會雙輸,而建立基于產業互補性的新規則才是出路。
畢竟,當歐洲車企還在為中國的電動車關稅焦慮時,德國巴斯夫集團正追加30億歐元投資湛江一體化基地——這種"政冷經熱"的悖論,本身就是最生動的戰略啟示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