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與科技深度交融的時代浪潮中,骨科手術正經歷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第16屆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年會(CAOS2025)上,長沙市第三醫院(湖南大學附屬長沙醫院)骨科二十一病室(創傷外科)劉峰主任圍繞《機器人輔助治療SchatzkerI-Ⅲ型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對比》展開學術分享。劉峰指出,機器人不再是冰冷的機械裝置,而是成為與醫生并肩作戰的“智能伙伴”,重新定義骨科手術的標準與邊界。
傳統骨科手術常面臨“看不見、摸不準”的困境,往往需要廣泛切開。而骨科手術機器人的出現,恰似為醫生裝上了“透視眼”和“穩定手”。術中,機器人憑借亞毫米級的定位精度,引導醫生以“毫米之差定乾坤”,將螺釘準確置入脆弱的骨組織中,最大程度減少對健康部位的干擾。
這種智能協作模式帶來的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患者康復體驗的全面升級。相較于傳統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顯著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讓患者創傷更小、疼痛更輕、恢復更快。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機器人的加入讓骨科手術從“粗獷式修復”轉向“精細化定制”,為患者量身打造治療方案,讓康復之路更高效、更安心。
此外,機器人的應用范圍正在不斷拓展。長沙市第三醫院創傷外科率先在國內開展手術機器人輔助拇外翻矯形、脛骨平臺骨折復位固定等微創手術,術后幾乎不會留下明顯疤痕,滿足了患者對美觀的需求。不僅如此,技術的創新還顯著提高了手術效率,大大縮短了恢復時間。例如手術機器人輔助拇外翻矯形,患者術后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行走,使患者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瀟湘晨報記者梅玫 通訊員鄧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