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在2025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發布《全國“兩山”轉化指數研究報告(2023—2024年)》,科學測度與評估“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廣度、深度與效能。
數據顯示,我國“兩山”轉化態勢持續向好,16個省份轉化指數超全國均值,其中生態資源稟賦區與經濟發達地區轉化效率顯著領先,浙江排名第1,貴州排名第5,總體呈現東中西梯次推進、區域協同并進的空間特征。
從省域層面來看,浙江以0.5348的轉化指數位居榜首,緊隨其后的是福建、江蘇、四川、貴州、海南、云南、江西、湖南、廣東等省份。這些排名靠前省份具備共同優勢:一是生態本底優越且自然資源豐富;二是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優勢明顯;三是經濟支撐或特色生態產業突出。排名靠后省份主要集中于我國北部及西北部地區,面臨顯著的客觀制約:一是地理環境與生態條件先天不足;二是氣候干旱、水資源匱乏;三是地理區位與發展要素受限。
這個排名是如何測算的?
據介紹,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上,報告遵循以下基本思路:一是精準界定“兩山”內涵,構筑評價體系的理論基礎;二是構建雙維度評價體系,科學體現“兩山”內涵升華;三是聚焦“轉化”關鍵點,嚴格篩選子系統指標;四是保障評價公正性與可比性,審慎確定評價對象范圍。其中,“綠水青山”評價指標體系由天藍、地綠、水凈和生物多樣性等4大子系統構成,涵蓋18項三級指標。“金山銀山”指標體系由農林草經濟、綠色工業、綠色智算、生態旅游、民生福祉5大子系統構成,涵蓋16個三級指標。
(圖)“綠水青山”評價指標體系的系統構成
(圖)“金山銀山”指標體系的系統構成
根據數據分析,全國“兩山”轉化整體處于中度協調發展階段,轉化指數為0.4622,超過中度協調的下限閾值(0.4),資源環境基本保持在承載力閾值范圍內,“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從28個省份“兩山”轉化指數分布來看,有18個省份的指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4447)。同時,大多數省份的“兩山”轉化指數位于0.410至0.495區間內,表明全國大多數省份在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協調轉化方面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圖)全國兩山轉化分布態勢
報告指出,全國“兩山”轉化空間態勢存在4個規律和現象:一是山地優勢效應:具有山地丘陵地形的省份普遍在“兩山”轉化中表現突出,而平原地區優勢不夠突出,地形地貌對生態價值轉化具有重要影響;二是緯度遞減趨勢:轉化指數呈現明顯的緯度梯度效應,大致沿北緯30°線形成分界,南方省份整體優于北方省份;三是內陸趕超現象:傳統區位劣勢的西南內陸省份如貴州、云南實現逆襲,排名甚至超過了部分發達的東部沿海省份,打破了“沿海必優于內陸”的傳統認知;四是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非同步性:經濟總量較大省份“兩山”轉化指數排名并非都靠前,經濟規模與生態轉化效率之間并非簡單的正相關關系。
報告認為,全國在推動“兩山”轉化過程中面臨的3個核心問題:一是生態本底支撐不足(地綠);二是初級資源轉化效率低下(農林草經濟);三是產業升級動能薄弱(綠色工業)。當前全國“兩山”轉化面臨的關鍵瓶頸在于生態資源的轉化鏈條不完善,轉化機制有待健全。從生態資源的基礎保護(地綠)到初級開發(農林草經濟),再到高階產業化轉化(綠色工業),這一全鏈條體系尚存明顯短板。
報告建議,為實現“綠水青山”充分轉化為“金山銀山”,需通過強化生態修復以夯實本底根基、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激活初級資源價值、推動科技創新以驅動綠色工業躍升,從而打通“資源—資產—資本”的完整轉化路徑。
來源:動靜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