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在社區負責人李宏艷、“似溪向海游”突擊隊隊長羅丞希和以凌靜為代表的任課老師依次發言后,隊伍小伙伴和同學們舉行了一個方言傳聲筒的小游戲以拉近距離,并合影宣告文東社區暑期志愿輔導班開班儀式的結束。
(隊長羅丞希講話 劉子淇攝)
首次上課,為加強對學生們愛國主義的教育熏陶,凌靜老師以“七七事變”八十八周年為節點,從“七七事變”的經過、意義、愛國精神傳承、愛國教育實踐和時政熱點反思五部分,深入淺出地帶領同學們回顧中國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歷程,把鏗鏘歷史、先烈故事化作春雨,浸潤著同學們的稚嫩心田,在心靈深處孕育對祖國永恒的熱愛。而這堂富有意義的愛國課堂,則要從那段永不能忘卻的歷史源頭講起,讓我們回溯到八十八年前的今天,給歷史一個重新開口的機會。
(凌靜老師授課 劉子淇攝)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詭稱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悍然向中國守軍發起攻擊,第29軍奮勇抗戰,至此,接連不斷的槍響火光撕破了盧溝橋往日寧靜的月光,“七七事變”也成為全民族抗戰的開端,中華民族從此進入全面抗戰時期。
當我們回頭眺望這段歷史時,看見歷史燃燒后積聚的那堆沉甸甸的余溫,便不得不上下求索“七七事變”所承載蘊含的濃厚意義,去觸摸歷史的柔軟的精神內核。“七七事變”不僅是中華民族覺醒的號角,讓沉睡的家國情懷在怒嘯長鳴中幡然蘇醒;還是抗戰精神凝聚的豐碑,讓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山河歲月間巋然矗立;更是世界和平共筑的鏡頭,讓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在聚焦捕捉里定格時光。銘記“七七事變”的經過和難忘其歷史意義,不是為了增添國民仇恨心態的烈火,而是讓“和平”二字重若千鈞,擲地作金石聲。
俱往矣,山河雖已無恙,吾輩更需自強。而在代代相承的愛國火炬下,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陳祥榕因“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而守護祖國邊疆;黃文秀用腳步和汗水丈量扶貧之路;鄭欽文憑不屈斗志在運動場上為國爭光……億萬華夏兒女將個人理想融入對民族復興、祖國昌盛的執著追求中,而在那生生不息的血脈里,流淌著一組共同的基因密碼,那就是,愛國。現如今,對愛國觀影教育、歷史基地參觀、紅色主題活動等各種教育形式的落實,表明愛國主義的教育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助推著川流不息的紅色基因河流匯入民族復興的汪洋。
八十八年前的今日,盧溝橋上的石獅眼睜睜望著侵略者的炮火蹂躪著祖國河山,心中卻只想著:“不教胡馬度陰山”;八十八年后的當下,我們站在“祝融”探火、“嫦娥”攬月的中華國土上,更該明白:今日之盛世圖景,不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執筆,更需要一代代后人用擔當去續寫繪畫。去日苦多,但我們來日方長。
文字|周家駿
圖片|劉子淇
編輯|周家駿
初審|馮陳艷
終申|羅丞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