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藥物為何兩種價格?”近日,據媒體報道,來自重慶的鄧女士表示,自己在位于重慶銅梁區的一家藥店購買三黃片(葵花),店員告知售價為18元一盒,結賬時,鄧女士掏出醫保卡準備付款,收銀員見狀提醒她,刷醫保個人賬戶比付現金貴,需要支付26元。對此,鄧女士當即提出疑問,得到的回復是“價格一直就不一樣”。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現象并不新鮮,據鄧女士回憶,在重慶市萬州區的一家藥店,她也曾遇到過“陰陽價”。
標價18元的藥,用醫保卡付款卻要26元,多出的8元接近原價的50%,這么大的差價實在不可理喻,如果使用這種支付方式的消費者夠多,那藥店勢必可以從中獲取不菲的額外收益。對于消費者而言,當然很難理解這種差價現象,畢竟,醫保卡里的錢也是自己的正當收益,盡管會限制用途,但價值不會因此縮水。如今,因為使用醫保卡支付而被特殊定價,相信每一個消費者都不會認可這樣的規則。
那么問題到底出在哪個環節?報道提到的一種解釋是,醫保支付的結算周期更長,即消費者支付后,會先進入醫保經辦系統,再由醫保部門和藥店進行結算,而且會收取約2%~3%的手續費,藥店于是把由此帶來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種解釋表面上看似乎說得過去,但還是無法完全解釋,這背后有兩個爭議點:一是,即便醫保卡支付要收取手續費,這種成本轉嫁做法是否合理;二是,即便認可這種做法,“陰陽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也不至于太夸張,像報道提到的消費者遭遇,醫保卡支付的價格比原本的價格多出近50%,這顯然不是手續費所能解釋得通的。
不同的支付手段會帶來額外的收費,這種現象很常見。就拿日常消費來說,消費者選擇儲蓄卡支付或信用卡支付,對于商家的收益可能會產生影響,但是,很少有人因此被區別定價。這是因為手續費的費率往往很低,尤其是小額支付,成本幾乎可以忽略,而如果是大額商品,意味著商家賺得更多,當然也愿意承擔那一丁點手續費。按理說在藥店消費道理也一樣,而如今之所以出現上述亂象,歸根結底是醫保被視為唐僧肉,藥店想從中撈一筆。
站在藥店的角度看,之所以敢如此放肆地執行“陰陽價”,無非覺得醫保卡消費場景受限,消費者日常主要只能在藥店消費。報道也提到消費者的反饋——“刷醫保個人賬戶的話,藥價高、不劃算,畢竟個人賬戶里的錢也是自己的錢;不刷的話,那些錢就‘躺’在賬戶里,也失去了參保的意義,好像怎么選都吃虧。”這不僅僅是一種消費陷阱,如果藥店這種操作被認可,那么消費者就會把自己遭受的不公歸咎于醫保有關制度,甚至醫保制度都會因此受到質疑,參保的積極性難免都會受到影響。
目前不清楚鄧女士的這種遭遇是否具有普遍性,是部分藥店、少數地區的操作,還是全國多地屢有發生。但其性質非常惡劣,可以說是通過區別定價變相地套取醫保基金。本質上,大家用醫保卡消費,就是醫保基金在埋單,如今這種支付方式被特殊定價,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資金成本才能得到同樣的藥品,表面上是消費者被坑,其實醫保基金也吃了虧。
消費者不應該被區別對待,醫保基金也不應該成為冤大頭,醫保卡支付的價格亂象,監管部門該查一查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