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國海軍的青海湖號補給艦,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它那“巨資買下的半成品”和“航速只有16節”的標簽。這艘船1993年從烏克蘭購入,花了15億人民幣,之后在大連造船廠改裝成了補給艦,1996年正式服役。它是中國海軍早期邁向遠洋的重要一步,但也一直伴隨著爭議:這么慢的速度,能跟上航母編隊嗎?花這么多錢買個半成品,到底值不值?
為什么要買青海湖號?
要弄清楚這艘船的意義,得先看看上世紀90年代中國海軍的情況。那時候,冷戰剛結束,美國是海上霸主,滿世界跑的航母編隊讓人眼紅。中國呢?經濟起來了,海上利益越來越多,但海軍還是近海防御為主,出去遠洋的能力幾乎沒有。
航母、驅逐艦這些主戰艦艇固然重要,可要是沒補給艦跟著,跑不了多遠就得回家。補給艦就是海軍的“移動加油站”和“倉庫”,沒它,遠洋作戰就是空話。
可問題來了,當時中國造船工業雖然有點基礎,但要造一艘幾萬噸的大型補給艦,技術上還差得遠。自己從頭研發,時間拖不起,成本也高得嚇人。正好烏克蘭那邊因為蘇聯解體,經濟困難,手頭有一堆沒造完的船要賣,其中就包括這艘原名叫“南運953”的油輪。
船體基本成型,但內部系統還沒裝,等于是個半成品。中國一看,這不正合適嗎?買回來自己改,既省時間又能用得上。于是,1993年,花了15億人民幣,青海湖號就這么來了。
這15億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放到1993年的中國,普通人工資一個月也就幾十塊,15億能干多少事啊!但跟造一艘新船比,這價格其實不算離譜。更關鍵的是,它填補了中國海軍的空白,讓遠洋補給從零變成了有。
青海湖號技術參數
青海湖號全長188.9米,寬25.33米,吃水10.2米,滿載排水量3.7萬噸,是服役時中國海軍最大的船。能裝2.3萬噸物資,包括1.05萬噸燃料、5500噸彈藥和7000噸干貨。它有多個補給站,能同時給幾艘船加油送貨,后面還有個直升機甲板,能起降一架直-9直升機,方便空中運輸補給。航程也不錯,按14節速度能跑1.8萬海里,相當于繞地球大半圈。
動力系統用的是單臺蒸汽輪機,功率1.06萬馬力,單軸五葉螺旋槳推進。最大航速16節,巡航速度14節。自衛武器有4門37毫米炮和4門25毫米炮,聊勝于無,基本就是防個小威脅。
說到這,大家肯定盯著那“16節”看。確實,現代軍艦,尤其是航母,速度一般都在30節以上,像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能跑31節,中國的遼寧艦改裝后也有差不多水平。補給艦要是跟不上,主艦隊跑遠了咋辦?這不拖后腿嗎?
但實際情況沒這么簡單。補給艦跟航母編隊跑,不是全程貼著一起飆速。海上補給有套路,通常是提前約好地點,艦隊慢下來跟補給艦對接,或者補給艦先到地方等著。青海湖號16節雖然慢,但補給時艦隊一般也就10-12節,速度完全夠用。而且,它那1.8萬海里航程,能跑很遠,提前布好位置問題不大。
看看國外,美國的“亨利·J·凱撒”級補給艦速度也就20節,英國的“維多利亞堡”級才18節,都沒到航母的速度,但照樣干得不錯。所以,補給艦速度慢點,不是致命問題,關鍵看怎么用。
青海湖號本來是油輪,改成補給艦多少有點“先天不足”。比如,它隱身能力差,船體大,雷達反射面明顯,戰時容易被盯上。自衛武器也弱,37毫米和25毫米炮對付小船還行,碰上導彈或魚雷基本沒招。還有,單軸推進可靠性不高,要是壞了,修起來麻煩。
內部布局也有問題。油輪主要是大油艙,改成補給艦后,油料空間多,彈藥和干貨的空間分配不夠理想,裝載種類不夠靈活。跟現代軍用補給艦比,像美國的“供應”級或者中國后來的901型,差距挺明顯。
但話說回來,這些缺陷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改成這樣已經不錯了。畢竟是半成品,改裝難度不小,能用上就算成功。
青海湖號實戰表現
光看參數還不夠,得看這船真干活咋樣。服役20多年,青海湖號沒閑著,參加過不少任務,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1997年,青海湖號跟著兩艘驅逐艦跑了一趟美國和墨西哥,全程1.3萬海里。這是中國海軍第一次大規模跨洋訪問,意義不小。青海湖號全程保障燃料和物資,艦隊跑了半個地球都沒掉鏈子,挺給力。
2008年起,中國海軍開始在亞丁灣反海盜,青海湖號多次出動,支援護航編隊。它離最近的港口1000多海里,愣是撐起了好幾個月的補給任務。護航艦艇能一直盯著海盜,多虧了它在后頭撐腰。
2011年利比亞亂了,中國得撤僑。青海湖號跑去接人運物資,忙活了好一陣。那次撤了3萬多人,青海湖號的運力派上了大用場,干得挺漂亮。這些任務里,青海湖號速度慢的毛病沒怎么暴露出來。反倒是它的大容量和長續航成了亮點。護航、撤僑這種活兒,不需要跟誰拼速度,能穩住后勤就夠了。
花了15億,虧不虧?
15億人民幣在1993年是真不少,那時候中國經濟剛起飛,外匯儲備才200多億美元,掏出15億買船,得咬咬牙。但跟現代軍艦比,這價格其實挺便宜?,F在一艘055型驅逐艦造價60億左右,航母更是300億起跳。青海湖號用了20多年,每年攤下來不到1億,算下來性價比不低。
再說,當時沒別的選擇。自己造,技術不行,時間也等不起。從國外買現成的,人家也不會賣給你頂尖貨色。烏克蘭這個半成品,既便宜又能改,算是撿了個漏。
這船用了20多年,跑了那么多任務,早就回本了。光是亞丁灣護航,保護了多少商船,保住了多少經濟利益?撤僑那次,更是直接關系到幾萬人的安全。這些賬不是簡單算錢能算清楚的。
而且,青海湖號還幫中國海軍練了兵。補給艦這東西,造出來容易,玩轉它可不簡單。海上補給得練配合,得懂調度,青海湖號給海軍攢了不少經驗。
青海湖號的意義,不光是它自己干了多少活,更在于它對中國海軍發展的推動。90年代,中國海軍剛開始摸索遠洋,補給艦是短板。有了青海湖號,等于邁出了第一步。改裝過程里,造船廠學了不少技術,海軍也搞明白了大船咋用。
后來,中國造了903型補給艦,速度20節,性能更好;再后來,901型出來了,25節航速,直接配航母。這倆型號的進步,跟青海湖號的經驗分不開。它就像個“試驗田”,種出來的東西比船本身值錢。
從戰略上看,青海湖號來得正是時候。90年代,美國海軍到處秀肌肉,中國得趕緊跟上。哪怕這船有毛病,也比沒有強。等自己技術成熟了,再上更好的,不也挺好嗎?
當然,青海湖號也不是沒毛病。有人說,它隱身差、武器弱,戰時就是個大靶子。速度慢,跟不上航母,也限制了靈活性。還有人覺得,15億買個二手貨,不如攢錢造新的。
這些說法有道理。確實,青海湖號要是碰上高強度戰爭,可能吃虧。它的設計缺陷改不掉,升級也有限。但實際用起來,它干的多是護航、撤僑這種低威脅任務,基本沒遇上硬仗。戰時補給艦一般也不沖前線,有護衛艦罩著,風險沒那么大。
至于花錢買半成品,當時沒得選。等自己造,時間成本太高,戰略窗口錯過了更麻煩。所以,買它是個過渡方案,不是長久之計。
跟現在的補給艦比,青海湖號確實老了。903型20節,901型25節,補給設備也更先進,隱身和自衛能力都強不少。青海湖號在高強度作戰里,可能真跟不上節奏。但它還有用。低強度任務,像護航、訓練,它照樣能干。新船數量有限,青海湖號還能當個后備力量,分擔點壓力。服役這么多年,維護得好,再用幾年沒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