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大學一名宿管大爺去世,引發社會關切。此前有消息稱,該宿管疑似高溫天氣中暑,另有學生因中暑被送醫,引發對于宿舍裝空調的討論。今天,與此相關的多個話題輪番登上微博熱搜詞條,更引發了全網的關注和討論。
據中國新聞周刊消息,7月7日中午,青島大學保衛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學生們暫時未放暑假,預計7月中旬放假,“(準備)安空調的計劃好幾年了,現在正在裝,已經開始裝了,(宿舍)都裝”,目前已經施工。
據悉,2024年9月的開學典禮上,青島大學校長曾表示,要努力解決大家關心的空調問題,當時引發學生們一片歡呼。
此事并非個例,每至炎炎夏日,高校宿舍的高溫問題便頻繁登上熱搜。
就在不久前的6月底,吉林大學前衛南區宿舍樓地下室,數十頂帳篷密密麻麻排列,學生們因宿舍夜里溫度高達 30 多度,只能在此過夜;煙臺南山學院的學生們開啟 “超市遷徙” 戰術,每晚宿舍關門前,校內超市擠滿蹭空調的學生,甚至有人通宵復習;還有學生因宿舍悶熱中暑,被救護車拉走……
學生們在吉林大學前衛南區宿舍樓地下室支帳篷過夜
客觀來說,很多高校宿舍樓、教室和教師辦公室等,都沒有安裝空調,這與當地氣候有關。而近年來,全國各地入夏后普遍迎來高溫天氣,也是客觀事實。該不該安裝空調,何時安裝空調都是值得討論的話題。
當高溫讓宿舍變身 “蒸籠”,學生們渴望清涼的呼聲愈發強烈,而高校在滿足這一需求時,卻面臨著諸多現實考量。
那么,高校宿舍裝空調,究竟難在哪里?
現實困境:裝空調為何成為“老大難”?
據媒體報道統計,我國北方高校宿舍空調覆蓋率不足30%,與南方高校形成鮮明對比。這一困局背后,是多重現實因素的交織:
電力設施陳舊:老校區的“先天缺陷”
“不是學校不想裝,是根本裝不了。”一位高校工作人員的話道出癥結。實際上,許多高校的老校區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路設計僅滿足基礎照明需求,變壓器容量不足,線路老化嚴重。例如吉林大學部分宿舍樓,空調功率遠超線路負荷,強行安裝可能導致跳閘甚至火災風險。改造電路需投入數百萬元,涉及校內布線、變壓器擴容甚至向供電局申請變電站改造,流程復雜、耗時漫長。
資金困局:誰來買單?
一般來說,空調安裝成本分為三部分:設備采購(每間宿舍約3000-5000元)、線路改造(每棟樓數十萬元)、后期維護(年均約10%設備損耗)。對于經費緊張的地方院校,這筆開支堪稱“巨款”。據媒體報道,此前,部分高校嘗試引入社會資本,推行“租賃模式”——學生按需付費,運營商承擔前期投入。但北方空調使用率低,企業盈利困難,導致合作難以推進。此外,電費分攤、使用時段爭議等問題,也加劇了學生群體的內部矛盾。
管理頑疾:共識缺失與制度滯后
“裝空調?學生意見不統一,我們也沒辦法。”某高校后勤負責人無奈地向記者表示。與網上幾乎一邊倒的呼吁安裝空調的聲音不同,在媒體的實地調研中,很多高校后勤人員表示,學校在針對安裝空調一事對學生的調研中發現,學生們對是否要安裝空調的態度并不一致。
“宿舍空間有限,空調外機安裝需協調位置。電費繳納方式等易引發糾紛,還有部分學生擔憂過度依賴空調影響抗熱能力。”
此外,安裝完空調后,設備的管理、報裝報修等售后問題隨時而來,而經銷商和學校,很少有能力搭建技術管理平臺,人工維護成本也較高。這對高校的后勤管理等制度也提出了相應的挑戰。
破局之路:從“有困難”到“必須做”的轉身
有困難,并不是推卸責任和不解決問題的理由。實際上,面對學生的訴求,很多高校安裝空調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復旦學生用網絡贏得空調 校長潛水看帖
2011年,復旦大學的學生終于如愿以償,擁有了空調寢室。
2010年上半年,天氣漸熱,而復旦校園內的絕大部分寢室和教室都沒有空調,復旦學生便開始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進行“吐槽”。每出現一種調侃的網絡文體,學生們都與時俱進,活學活用。打油詩、藏頭詩、“藍精靈體”、“TVB體”等等,都被改編成了與空調有關的段子。經過轉發,不少語句在同學之間耳熟能詳,并在網絡上走紅。
和空調一樣被調侃的還有一位人物——時任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學生們用戲謔的改編不斷表達著自己的愿望:“江州司馬青衫濕,玉良校長知不知”、“宅男汗盡宿舍里,南望玉良又一年”、“復旦安上空調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成了被調侃的中心,校長楊玉良倒沒生氣,反而在網上“潛水”看學生的發帖:“有學生說,要把我綁到宿舍區住上三天,看看還安不安空調。”5月25日晚,復旦大學“勵志講壇”的主題雖然是談大學治理,但講壇一開始,楊玉良就談起了空調問題,表示校區較老,工程大,開支多,不能馬上全面改動,但空調一定會裝;副校長許征也介紹了空調安裝工作進度和困難,并向同學們道歉。6月的畢業典禮上,楊玉良再次表示,要盡快給學生們的宿舍安裝空調。
校長的態度得到了不少同學的認可和贊許。“要感謝楊校長,因為不是每個學校的校長都會潛水看帖的,畢竟校長很忙的,也不是每個潛水看帖的校長都愿意急學生之所急。”
從2010年年底開始,復旦大學將學生公寓和教室的空調安裝工作納入校園建設規劃,并花了半年時間完成項目論證和預算編制工作,最終,學生們如愿用上了空調。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空調工程管理組”
據了解,中國科大早在2010年夏天,就為學生宿舍安裝了空調。雖然該校地處淮河以南,但學生宿舍配置了暖氣、空調以及淋浴用的熱水器。
“一切后勤工作的目的,都是服務于教學和人才培養。”時任中國科大副校長周先意說。
據他介紹,當時學校成立的“空調工程管理組”中還專門設有“教學小組”,為的就是協調好后勤保障與教學改革之間的關系。據周先意介紹,自打學校裝了空調之后,時常會有高校同行前來實地考察,了解安裝空調的相關事宜。對此,合肥一位高校后勤負責人向記者坦言,一些高校的成功經驗可以起到一定的示范效應,同時也對其他學校構成了一定壓力。“尤其是在同一座城市,或者一墻之隔,兩所層次相當的學校,人家裝了,你不裝,有些說不過去,這甚至會影響到學校的品牌形象。”在他看來,“裝空調是大勢所趨。”
“租賃+校企合作”、“學校采購+學生付費”……
2013年,合肥工業大學開始為學生宿舍安裝空調。不過,這批空調的費用,并不要學校掏錢,為此近千萬元的購機費省掉了。
“我們推行的是租賃方式。”時任合肥工業大學翡翠湖校區后勤辦公室主任陶植介紹,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均采用這種模式。
此外,更有多所高校結合自身情況摸索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如中山大學、上海交大等采用“學校采購+學生付費”模式,將空調費用納入住宿費,實現全員覆蓋;杭州某高校試點“錯峰用電系統”,通過智能調控宿舍空調使用時段,降低電網負荷;而煙臺南山學院也于今天宣布緊急啟動線路改造,安排專項資金裝空調,并承諾年內完成安裝。
針對學生對是否裝空調意見不一致的情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要求宿舍成員需就空調安裝達成一致,明確電費分攤、使用時間等細則,才能申請安裝。
這些案例證明:裝空調雖有困難,但絕非無解。
“不是學生逼學校安空調,而是學校的規劃應該符合學生的基本需求。學校有責任善待學生,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對學生艱苦樸素的鍛煉可以通過別的教育方式開展。”一位高校負責老師對記者說。
當然,不同省份、不同學校的情況千差萬別,每個學校都面臨著不同的實際困難,但只要開誠布公地和同學們交流,同學們都會理解。
上圖是時任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針對裝空調問題給學生回復的郵件,郵件中開誠布公地講述了各種困難和為學生裝空調的決心。2014年暑假,中南大學學生宿舍全面用上了空調。
有些高校確實由于客觀情況,短時間確實沒辦法解決學生宿舍的空調問題,也在想方設法在酷暑季節把圖書館、體育館、辦公室,甚至黨委書記、校長院長的辦公室都開放給學生打地鋪。
2015年7月1日,廣西民族大學校長謝尚果被一封學生發來的郵件嚇了一跳。這封郵件反映的是一名外省大學生來到南寧就讀后,深受高溫天氣困擾,每晚被熱醒的“痛苦”經歷。郵件中,這名學生呼吁學校能為學生開放體育館和空調教室供學生納涼。
接到這封郵件后,謝尚果校長迅速給予回復。他為沒能讓學生住進空調房表示抱歉。幾天后,廣西民族大學發出通知,稱從7月2日起到15日,每晚7時至次日清晨6時20分,開放多媒體教學和西校區圖書館供學生使用(有空調,男女分樓層),學生可自帶臥具和相關證件到以上場所休息。
校方的迅速響應讓學生們驚呼“幸福來得太突然”。2014級民族學研究生黃軍看到學校的通知后馬上贊道:“校長夠給力,以學生為本。”
當“空調焦慮”演變為社會議題,折射出的不僅是硬件確實和管理能力的問題,更是教育理念和育人初心的拷問。一所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應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為第一要務,不應在“節省開支”與“保障基本權益”間搖擺不定。正如網友所言:“學生不是來學校‘修煉耐熱神功’的。”
2024年1月,國家發改委、教育部、財政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強高校學生宿舍建設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力度,調整支出結構,集中財力重點支持高校學生宿舍建設。統籌運用多種資金渠道。允許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校學生宿舍建設,優化財政教育經費使用結構,加大對現有學生宿舍維修改造支持力度。壓實高校主體責任,引導高校統籌現有財力,區分輕重緩急,優先保障學生宿舍項目建設投資。
我們期待更多高校管理者躬身自省:在動輒斥資數億修建新校區、購置實驗設備的今天,為何連學生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難以滿足?當酷暑威脅健康,當輿情倒逼行動,是時候打破“將就湊合”的思維定式,將學生健康需求納入年度預算優先級,將人性化地服務寫入大學章程。
希望在未來的夏天,高校宿舍變 “蒸籠”、學生中暑等事件不要再頻頻發生,讓學生們都能在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中度過炎炎夏日。
你們學校裝空調了嗎?
如果裝了,是哪年裝的?
留言區里留下你的腳印吧~
本文版權為中國教育在線所有,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作者:黃卓
參考資料: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青年報、 新京報、央視新聞、紅星新聞 等媒體公開報道、共青團中央公眾號、微博熱搜及網友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