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護言醫語”
點擊加星★ 每天看醫護那些事兒 ?
當白大褂的尊嚴要靠討薪來維護,受損的不只是一群人的生計,更是整個行業的根基。
PART.
01
有網友在問政平臺上爆料,從 2024 年 7 月起,江西贛州全南縣中醫院工資就沒足額發過,社保從 2023 年 5 月開始斷繳,公積金更是從去年 8 月就停了。多次找醫院和相關部門協商,結果都是 "未果"。
直到 6 月 11 日,當地衛健委才回應說情況屬實,正協調醫院籌錢,6 月底先發一部分工資。
可看著手機里遲遲未到賬的工資短信,職工們怕是很難踏實 —— 畢竟,拖欠的可不只是三五天。
PART.
02
全南縣中醫院可不是小診所,1984 年建院,二級甲等,還是贛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協作單位。這樣的醫院都開始欠薪,讓人不得不想起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河南清豐第一醫院事件,當時衛健委都派了調查組。
再往前數,2023 年平涼涇川縣中醫院拖欠 15 個月績效工資的事,也曾讓全網熱議。官方解釋是 "資金困難、財政補助不足",聽起來像句無奈的托詞,可落在職工身上,就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壓力。
這兩年的醫院,日子確實不好過。集采砍價、DRGs 控費,就像給醫院的收入套上了緊箍咒。有院長私下說,現在能保持不虧損,就算行業優等生了。可患者沒見多,運營成本卻一個勁漲:新設備要花錢,人員工資要漲,改善就醫環境也得投入,收支的天平早就歪了。
更要命的是,有些醫院還在盲目擴張,建大樓、添科室,卻連套合理的薪酬體系都沒有。干多干少一個樣,風險高低一個價,時間久了誰還有干勁?等到發不出工資時,再著急籌措資金,早把人心熬涼了。
PART.
03
醫護人員這行,外人看著光鮮,其實冷暖自知。白大褂里裹著的,也是要還房貸、交學費、養父母的普通人。
我認識一位縣醫院的護士,疫情期間連續值守了 40 多天,去年卻被拖欠了 3 個月工資。她說最難受的不是自己省吃儉用,而是孩子問 "媽媽為什么這個月的興趣班停了",那一刻真想辭職。
當醫生護士開始為柴米油鹽發愁,患者能感受到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問診時可能少問兩句,換藥時也許快了半分,夜班護士的腳步里,都帶著點疲憊的沉重。不是他們不想好好干,是心里的疙瘩解不開,手里的活兒就難免打折扣。
更長遠的影響是人才流失。有經驗的醫生被私立醫院挖走,年輕護士考去了大城市,剩下的人既要補窟窿,又要面對患者的抱怨,陷入惡性循環。最后受影響的,還是那些信賴著 "家門口醫院" 的老百姓。
涇川縣中醫院的回復里說要 "拓展診療項目增加收入",這話聽著沒錯,可醫生連基本工資都沒著落,哪還有心思琢磨新業務?就像讓餓著肚子的人去跑馬拉松,不是不想跑,是真的沒力氣。
PART.
04
有人說,現在的醫療行業,就像在政策的風浪里行船。風向變得快,船身卻笨重,想掉頭都難。可再難,也不能讓職工空著肚子干活。
對醫院來說,與其等錢荒了才著急,不如早點算清三本賬:收入賬要精打細算,哪些項目能盈利,哪些該止損;人力賬要公平合理,讓多勞者真能多得;成本賬要精打細算,少搞形象工程,多補業務短板。涇川縣提出的 "優化臨聘人員待遇",其實就是個好思路 —— 把有限的錢花在刀刃上,才能留住人。
對監管部門而言,不能等到職工投訴了才去督辦。平時多盯著點醫院的資金流,發現苗頭就及時介入,總比拖到矛盾激化要好。社保、公積金這些底線保障,更該有硬性約束,不能讓醫院想停就停。
最關鍵的還是醫護人員自己。這兩年越來越多中醫碩士、博士去醫館求職,不是他們放下身段,而是認清了現實:與其在一家拖薪的單位耗著,不如靠本事找條活路。就像那位網友的靈魂拷問:"如果病人都信你,業務能力過硬,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