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玥、柴靜、李欣、劉文煥、蘇京華、王楠 / 文
2025年5月26日,萬壽閣京宇軒養老院智能設備采購負責人王院長正要與一家智能養老設備廠商會面。近兩年來,他已經見了多家智能廠商。
在智能護理機器人領域,市場上已有多種產品。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智能化浪潮的襲來,養老機構對智能設備的需求愈發迫切。
萬壽閣京宇軒養老院也在探索智慧養老領域,希望借助智能設備提升護理服務質量,不過,這些高科技產品與養老院的實際需求間仍存在巨大鴻溝,這是行業多家養老機構普遍面對的問題。
養老院的智能化探索
走進萬壽閣京宇軒養老院,一上二樓,一塊物聯大屏詳細列著今日的警報情況——今日31起報警,已處理19起。
王院長介紹:“這是我們去年引入的智能監測設備,可以通過紅外線進行實時監測,一旦出現任何異常情況,系統會自動報警,并在大屏中顯示出來。”以前只能依靠護工定時巡查來發現老人的健康問題,“有了這個系統,我們能更及時地發現老人的健康變化,大大降低了風險。”王院長說。
除了監測系統,養老院內還引入了蒸汽式吸附助浴設備、按摩機器人等。在老人的房間內,記者看到了一張智能護理床,可以通過遙控器調節姿勢,輔助老人坐起。一位老先生已經入住一年多,他覺得這樣的護理床非常方便。
智能設備的引入,不僅改善了老人的生活質量,也改變了護工的工作方式與職業認知。在養老院工作了五年的護工王大姐,對這場“科技介入照護”的變革有著切身的體會。
“一開始,我挺擔心這些機器會取代我們的工作。”王大姐說,“但后來我發現,這些設備其實是我們的幫手。比如智能護理床,它可以幫助老人更好地休息,我們也能更輕松地照顧他們。”
科技的便利背后也伴隨著不確定性。“有一次,智能護理床突然故障,我完全不知道該怎么辦,只能等技術人員趕來。”王大姐回憶起那次突發情況,“那段時間我們又回到傳統的人工護理方式,真的很不方便。”
為了應對新設備帶來的操作難題,養老院專門組織了系統化的培訓。通過視頻演示、圖片對比以及詳細的操作清單,幫助護工們盡快掌握設備使用方法。“這些培訓很有幫助。”王大姐說,“現在我已經能熟練操作大部分設備,遇到小問題也能自己解決。”
培訓并非一勞永逸。王院長稱:“我們為培訓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但護工的流動性較高,這也讓培訓的成本水漲船高。”
在智能化浪潮中,護工從擔憂“被替代”到主動適應、不斷學習,不僅是個人能力的提升,也是傳統照護行業邁向智能化的重要一步。
養老院智能設備遇“高成本關”
當然,并不是所有智能設備都廣受歡迎。養老院內還有一些高端的康復設備,雖然功能強大,但價格高昂,操作也比較復雜,使用率比較低。
智能設備進入養老院面臨高昂成本挑戰。在市場調研中,我們發現,有陪伴機器人售價3.98萬元,智能床墊價格超過7600元,全自動洗澡機價格約37萬元,多功能護理床單價達7.5萬元。
面對高價設備,萬壽閣京宇軒養老院在投入上尤為謹慎。以智能翻身床為例,王院長表示:“再智能化的床也離不開人工照護。花費上萬元購置這張床,成本確實過高。”
萬壽閣京宇軒養老院的解決方案是,利用集團內部的生產資源和設備捐贈渠道解決成本問題。王院長稱,集團化運作提供了核心設備的成本優勢,同時便于收集用戶使用數據并保障數據安全。“但小規模養老院既缺乏這種基礎,也缺少充足資金”,這是行業的結構性矛盾。
王院長也坦言,接受的設備捐贈往往帶有合作推廣訴求,純粹的公益性支持較少。多重因素疊加下,智能設備進養老院的“成本關”,依然是橫亙在眾多機構面前的現實挑戰。
“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平衡高昂的設備成本與老人有限的支付能力。”他舉例,一套好一點的智能康復外骨骼設備動輒數十萬元,即便功能先進,也難以讓普通家庭負擔。對此,養老院正探索“租賃+服務”的模式,同時,他也期待建立“政府補貼+企業捐贈+家庭自費”的三方共擔機制,讓智能設備的使用門檻降下來。
談及智慧養老行業的未來圖景,王院長稱:“機器人有可能代替翻身、喂飯等程序化的基礎護理工作,但在養老院中,有一個需求永遠無法被機器取代——陪伴聊天、情緒疏導這類情感層面的關懷。”他相信:“智能設備再好,終究是工具,護工與老人之間的情感聯結,才是養老服務的靈魂。”
(本文作者為北京工商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