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德科
看了全國各地那么多步行橋,終于看到了我最喜歡的那種步行橋。
我們會在步行橋上做什么
前兩天,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甲方建筑師朋友方海鋒,曬了他們萬科建造的一座步行橋——建在上海松江區的一條河流上,北岸是萬科·海上映象住宅區,南岸是待建的商業綜合體。
▲步行橋實景,上海
為什么最喜歡這座步行橋?我們先回歸到一個常識問題:我們會在步行橋上做什么?步行橋當然是用來走的,但除了便捷的通行,你可能還會在橋上停留:看風景、聊天、納涼、彈吉他……
一旦停留,就需要做出三個要素:第一,橋上需要有可以坐的臺階或座椅;第二,還需要有遮陽避雨的頂棚;第三,更要有不干擾步行動線的「小尺度空間」——停留在橋上的人不能擋住趕時間的行人。
我們用「停留三要素」再來看看萬科建造的這座步行橋,就能感受到它的迷人之處。我的甲方建筑師朋友方海鋒說:「我們為這座橋構建了可供眺望和短暫休憩的平臺,橋體的頂棚首次嘗試了板桁架——相比傳統鋼結構鋁板屋面,厚度可以降低約75%,在滿足遮陽避雨的同時,也展現輕盈的飛翼之姿。」
▲步行橋實景,上海
你回想一下你在任何大城市見過的步行橋,無論是跨街天橋還是河流上的步行橋,應該很少有這樣的步行橋吧。成都的五岔子大橋與廣州的海心橋,已經算是很厲害了;但如果對照一下我們剛才說的「停留三要素」,其實它們也做得不是很到位。
你再回想一下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廊橋,倒是做得非常到位。所以,最先進的步行橋其實不是什么顛覆性的創新,而是用新的設計手法回歸到廊橋的傳統場景敘事。
美好背后的難處
我們不僅要看到場景的美好,更要看到創造這種美好背后的難處。
在橋上看風景、聊天、納涼或彈吉他,這些其實都是「人之常情」。洞察「人之常情」,對于建筑設計師來說,不是太難的事情;但對于決策者或審批部門來說,可能就會變得很難——難在:沒有先例。
隨大流,即便不精彩,至少不會犯錯。沒有先例,則意味著可能犯錯——哪怕只有億分之一的概率出了輿情事故,決策者或審批部門也是不可接受的。他們可不愿意為了所謂的創新去擔責。
在科技無比發達的今天,中國仍然存在著嚴重的「步行橋困境」:我們的城市建設,主要是以汽車為思考原點,而不是以人的雙腳為思考原點,所以建一座車行橋,無論是大橋還是小橋,都不難;但如果要造一座步行橋,差不多跟登天一樣難。
你可能很難想象,在絕大多數城市,倘若要蓋一座步行橋(無論是跨街還是跨河),恐怕得蓋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部門的章。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必須為上海松江區相關審批部門點贊——感謝他們審批放行了這樣一座超級先進的步行橋。
如果你感受到了「步行橋困境」,你應該就能理解:我為什么要那么浮夸地把上海松江區的這座步行橋,稱為「中國最先進的步行橋」。
▲ 步行橋實景,上海
建路造橋子孫有福
我的甲方建筑師朋友方海鋒很動情地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上說:「俗話說,建路造橋子孫有福。好看的橋是一道靚麗的風景,也等待你站在橋上看風景,成為浪漫詩句的一部分。」
你也可以翻一下此前我們寫的
溪流與地鐵站口
2024年07月23日
2022年12月13日
主編-何玲 影像總監-費嘉
編輯-盧丹婷 編導-沈奕飛 攝像-王德正
商務總監-周慧慧 總策劃-王冬鶯 總編輯-劉德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