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克什米爾空戰早已塵埃落定,但關于此戰的思考和總結一直熱度不減。尤其是空戰中慘敗的印度,相關學者、政客以及軍方高層一直在思考著戰敗的原因。在近日由印度工商聯合會主辦的“新時代軍事技術”活動上,印度陸軍副總參謀長拉胡爾·辛格中將就公開指出,印度空軍5月發起的“朱砂行動”之所以遭遇慘敗,就是因為中國運用《三十六計》中的“借刀殺人”策略。
他表示,包括殲-10CE戰機、紅旗-9防空系統、ZDK-03預警機在內,中國為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部分進口武器,讓巴基斯坦變為“實彈試驗場”,間接消耗了印度的軍力。甚至,辛格還指控中國向巴軍實時傳遞印度部隊坐標,完全就是為了“甩鍋”中國以掩蓋印度軍方的軍事失誤。
復盤“朱砂行動”細節不難看出,印度這次輸的一點都不冤。為了突襲克什米爾,印度空軍出動了“陣風”、蘇-30MKI等60多架主力戰機,但卻遭到巴鐵空軍的精準攔截。在空戰中,巴鐵空軍根本沒有給印度空軍近距離交手的機會,其殲-10CE的PL-15超遠程導彈射程達145公里。在提前鎖定對手后,巴鐵空軍搶先開火,配合預警機共同構建“空中獵殺網”。在巨大的技術落差面前,印度空軍共損失3架“陣風”、兩架蘇-30MKI及1架米格-29,創下6:0的恥辱戰績。其中,印度空軍重金引進的“陣風”戰機首次在實戰中被摧毀,也讓法國達索公司丟盡了面子。
戰后,巴空軍前參謀長蘇海爾·阿曼就直言,印軍的技術落后巴鐵空軍至少十年。甚至,在巴鐵軍方內部會議中,他更是調侃認為巴鐵飛行員的訓練強度遠超實戰。尤其是在電子對抗中,巴鐵空軍利用Link-17抗干擾數據鏈全程壓制印軍的通信系統,由于印軍戰機是“萬國造”,法制“陣風”、俄制蘇-30與以色列預警機系統無法兼容,這就進一步拉大了雙方的戰力差距。
很顯然,碰瓷抹黑中國的辛格,其內心深處已經認同了中國軍工的強大。因此,他在此次活動中還公開怒斥本土軍火商無能,還揭露了印度軍工體系中腐敗嚴重高達傷疤。按照印度審計署的相關報告報告,相關軍工企業承諾在今年交付一批電子戰吊艙,但至今連影子都看不到。被印度政府視為“國寶”的“光輝”戰機研發了42年,單價高達8000萬美元,但其戰斗力卻飽受質疑,就連印度空軍都不愿意采購。甚至,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十年間組裝、大修戰機的墜毀率高達15.7%,而印度空軍飛行員年均訓練時長僅有120小時,還不足巴鐵空軍飛行員的一半。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癥結的累積,才最終導致印度空軍一敗涂地。
在辛格看來,印巴空戰的慘敗,就是因為中國“借刀殺人”,自家軍火商太坑。事實上,印度在強化空軍實力方面不僅舍得花錢,而且還不斷擴大“朋友圈”。尤其是在和美國的合作中,由于美國一直將印度視為制衡中國的棋子,因此頻頻通過軍售這張牌引誘印度。然而,美國自始至終沒有信任印度,包括F-35戰機、雷達系統、預警機在內的關鍵技術裝備被嚴格限制出口。無奈之下,印度空軍只能以發俄四代機挑大梁,更是耗資720億盧比,以以色列雷達和法國預警機打造所謂的“綜合防空系統”。而經歷了印巴空戰之后,巴鐵空軍的中國軍工裝備卻在實戰中大放異彩。對比印度“萬國牌”裝備的潰敗,無形中更是強化了“高性價比中國制造”的全球印象。
從根本來說,辛格的“甩鍋”言論充分暴露了印度軍事現代化的深層矛盾:一方面,印度不惜重金斥巨資購買外國裝備,其軍費開支穩居全球第三;另一方面,印度本土軍工基礎不牢,而且腐敗橫行,這導致印度的軍事實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印度中將怒斥“中國詭計”時,印度人顯然還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問題不在國境之外,而在印度高層不切實際的口號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