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時節
/ ENJOY IT!
月初為小,暑為熱,熱氣猶小也。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出梅入伏,炎熱光顧。暑熱之邪,在天為熱,在地為火,避之有時,方為智者。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易耗氣傷津。
古人將小暑劃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鷹乃學習。意思是此時風中帶著熱浪,蟋蟀躲在洞穴,而鷹則搏擊長空。
LET'S RELAX!
夏日里的清涼瞬間!
小暑 · 一起來養生
小暑養生的要點是益氣養陰、清熱祛暑。
節氣養生茶
【材料和做法】鮮石斛12克,西洋參6克,西瓜翠衣6克,煮水代茶飲。
【宜忌】適合經常處于暑熱環境、出汗多、疲倦乏力、氣津耗傷的人群;脾胃虛寒者慎用。
節氣灸
【選穴】大椎、至陽、足三里、三陰交。
【操作】艾條懸灸,交節開始,每天10分鐘,連灸3天。
節氣歌
一杯養生茶,10分鐘節氣灸,清熱祛暑不疰夏。常吃水下三鮮菜,粉蒸蓮藕除煩熱。水煮鱔片補中氣,河蚌煮湯去熱咳。
LET'S RELAX
養生要點
消暑
這就很NICE
小暑有“吃新米、食伏面”的習俗,即“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小暑時節,一要避暑防曬少外出,但也要預防“空調病”。
二要平心靜氣以養心,“心靜自然涼”。
三要飲食清淡有營養,還要防止“病從口入”,以及不貪涼嗜冷食。
四要舒緩運動宜堅持,可在早晚天氣相對涼爽時進行慢跑、散步、打太極拳、游泳等運動。
五要冬病夏治保健康。
LET'S RELAX
小暑,你“艾”了嗎?
中醫認為,一年四季都可艾灸,但以小暑至白露期間為最佳。因為盛夏人體的陽氣循走于體表,更利于經絡的疏通和氣血循環,此時艾灸,事半功倍。
按照中醫學天人相應、順應自然的養生原理,遵循人與天地自然同步運化的規律,以人體二十四節脊椎與小暑節氣相對應,制定小暑節氣艾灸方案:主穴取厥陰俞、腎俞、命門,輔穴取膻中、中脘,佐穴取腰俞、百會、關元,每個穴位施灸3~5分鐘,每日1次,共施灸7日。
以促進人體生命能量的激活、調暢人體氣機,通心脈、養心氣、清心安神、寧心除煩、寬胸理氣、交通心腎,起到暢通血脈、保養心臟的養生效果。
溫風倏至,熱力全開
唐代元稹在《小暑六月節》中言:“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小暑的來臨標志著吹來的風不再有一絲涼意,暑熱邪氣日漸增強。
天氣的變化會導致人們食欲缺乏,而攝食的改變會對脾胃的運化功能及大腸的傳導功能產生影響。
素體便秘的人們更是迎來了難題,炎熱的天氣導致便秘人群汗流浹背,卻又無可奈何。面對這一難題,可每日清晨醒來先喝一杯溫水,然后順時針揉腹3~5分鐘,宜選擇足三里、天樞、中脘、支溝等穴位進行點揉按壓來恢復腸道功能以助通便。
此外,飲食上要節制,不可貪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如綠豆粥、荷葉粥、紅豆薏米粥等,亦可適當飲大麥茶、苦丁茶、菊花茶等。
入伏解暑香荷飲
三伏天烈日炎炎,高溫難耐,容易中暑,可以用香荷飲清熱解暑。
香荷飲的做法:取香薷10克、荷葉10克、陳皮10克、薄荷5克,先將香薷、荷葉、陳皮三味藥煎煮30分鐘,再加入薄荷煮5分鐘即可。
中醫認為,荷葉味苦、澀,性平,具有清暑利濕、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的作用。香薷味辛,性微溫,歸肺、胃經,具有發汗解表、化濕和中的功效,常用于暑濕感冒,癥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腹痛吐瀉、水腫、小便不利?!侗静菥V目》中說:“世醫治暑病,以香薷飲為首藥。”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薄荷味辛,性涼,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消暑祛濕之效。
長夏養生
長夏指農歷六月。此時節,氣候高溫且濕,最易傷脾,故健脾最重要。
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少油膩,不吃冷食,少食多餐,也可適當佐以辛辣調味,如生姜,以促進排汗,增加食欲,或配合冬瓜、薏米、莧菜等利濕食物。
切忌冒雨涉水,坐臥濕地,在居住環境上也要干爽通風、防潮隔熱。
小暑 · 一起來健身
太極拳·左右下勢獨立
由高勢突然變為低勢,稱為下勢。此動作,由最低到最高,很有些“否極泰來”的意味。
此式動作引人體真氣下行,對足少陰腎經有補益和提升作用,有清熱、生氣、滋腎陰、壯腎陽、理胞宮的功效,適合腎腰痛、關節炎及牙齦腫痛的患者練習。
LET'S RELAX
小暑· 一起來用餐
各種菜肴任你選
白蘿卜煎蛋湯
【原料】白蘿卜500克,雞蛋2個,青菜200克,鹽、香油、食用油、香菜各適量。
【做法】①白蘿卜去皮切絲,青菜切碎備用。②炒鍋上火放油燒熱,打入雞蛋,待雞蛋煎至兩面金黃盛出。③另起鍋放入蘿卜絲炒軟。④加工好的食材加適量清水熬至蘿卜軟爛,淋香油、放香菜即可。
【功效】蘿卜味辛甘性平,歸脾、胃經,具有消積滯、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本品主治食積脹滿、痰嗽失音、消渴、痢疾等。注意,脾胃虛寒、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患者不宜多食。
干煸豇豆
【原料】豇豆150克,土豆100克,五花肉塊80克,蔥花10克,干辣椒10克,醬油、料酒各15毫升,食用油10毫升,姜末5克,蒜末15克,花椒、鹽、白糖各適量。
【做法】①豇豆洗凈,切成6厘米長的段;土豆去皮,切成同等長短的土豆條,放入清水中浸泡;花椒和干辣椒分別用清水浸泡3~5分鐘,瀝干,干辣椒切段。②鍋中油加熱,放入豇豆段,煸炒至表皮變皺后盛出備用。③土豆條撈出瀝干,用熱油煸至微焦,盛出備用。④鍋中油燒至六成熱,放入五花肉塊,煸出油脂后盛出。⑤放入花椒、干辣椒段,小火煸出香味,轉大火放入蔥姜蒜爆香,放入豇豆段、土豆條、五花肉塊,加入料酒、白糖、醬油、鹽,翻炒均勻即可。
【功效】豇豆性甘、淡,微溫,歸脾、胃經,化濕而不燥烈,健脾而不滯膩,為脾虛濕停常用之品,有調和臟腑、安養精神、益氣健脾、消暑化濕和利水消腫的功效。
豆醬空心菜
【原料】空心菜300克,朝天椒1個,豆醬15克,蒜1瓣,魚露5毫升,白糖、白胡椒粉少許,食用油15毫升。
【做法】①空心菜擇洗干凈,蒜切片,朝天椒切成小圈。②鍋中油燒至五成熱,放入蒜片煸出香味,然后放入空心菜和朝天椒圈快速翻炒。③待空心菜變綠,加入豆醬、白胡椒粉、魚露和白糖翻炒均勻即可。
【功效】空心菜中粗纖維含量極高,能加速排泄人體內的有毒物質,增進腸道蠕動,治療瘡瘍、癰癤等,對于防治便秘及減少腸道癌變有積極作用;空心菜中的葉綠素可潔齒防齲、潤澤皮膚;空心菜中的胰島素成分能降低血糖,可作為糖尿病患者的食療佳蔬。
蒜泥白肉
【原料】五花肉300克,蒜5瓣,大蔥、姜、花椒、香菜各適量,黃瓜1根,醋15毫升,生抽30毫升,白糖、鹽少許,香油5毫升,辣椒油5毫升。
【做法】①五花肉洗凈,放入冷水鍋中,大火加熱至沸騰,撈出浮沫,加入蔥段、姜片、花椒和鹽,小火燜煮30分鐘,關火降至室溫。②撈出五花肉,用刀刮凈豬皮表面的油,沖洗干凈,切成薄片。③黃瓜洗凈,用刨刀削成薄片。④按一片黃瓜、一片五花肉的順序擺放好。⑤將醋、白糖、生抽和辣椒油調勻淋在肉片和黃瓜片上。⑥將蒜搗成蒜泥,加入香油調勻,淋在肉片和黃瓜片上,最后用香菜葉裝飾即可。
【功效】溫中消食、行滯氣、暖脾胃、解毒、殺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