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打開藝術之門—2025暑期藝術節”非遺體驗營“湖穎寫春秋·戴月軒湖筆制作體驗”活動在戴月軒總店舉行。活動通過文化講解與動手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帶領參與者深度探秘文房四寶文化,沉浸式感受湖筆制作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
活動伊始,參與者跟隨工作人員走進戴月軒總店。這家歷史悠久的店鋪宛如一座文化寶庫,每一件陳列的文房四寶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和古人的智慧。工作人員詳細地為大家講解了筆、墨、紙、硯的發展歷程、制作工藝以及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參與者們一邊聆聽,一邊不時駐足觀賞,眼神中透露出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好奇。一位年輕的參與者小李表示:“以前只知道文房四寶是書寫工具,通過這次參觀才明白它們背后有這么多的故事和講究,感覺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一下子加深了。”
隨后,大家來到了湖筆制作體驗區。戴月軒第五代傳承人王后顯親臨現場,為參與者詳細演示湖筆制作的復雜工藝。湖筆制作有擇料、水盆、結頭、裝套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湖筆制作技藝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我們必須把它傳承下去。”王后顯說。
在制作過程中,王后顯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挑選合適的毛筆毛料、如何進行毛料的梳理和扎制。參與者們都全神貫注地學習,小心翼翼地操作著手中的工具。雖然一開始大家都有些手忙腳亂,但在兩位老師的耐心指導下,逐漸掌握了技巧,一支支初具雛形的湖筆在大家的手中誕生。一位正在學習書法的小朋友興奮地說,“我寫過好多毛筆字,今天還是第一次自己制作毛筆。”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孫波表示,此次活動是“打開藝術之門”暑期藝術節推動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實踐。“讓孩子們親手觸摸非遺技藝,感受傳統文化的溫度,比單純講解更有意義。當他們在體驗中產生興趣,就會成為文化傳播的小使者,帶動更多人關注非遺、保護非遺。”
此次“湖穎寫春秋 ? 戴月軒湖筆制作體驗”活動在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它不僅為參與者帶來了一次難忘的文化體驗,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據悉,除了湖筆之外,暑期藝術節期間還將推出景泰藍、京繡、藥香等“非遺體驗營”,持續為公眾搭建走近非遺、感受傳統的橋梁,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更璀璨的光彩。
攝影/蘇冠名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編輯/汪浩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