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講究“天人合一”,暑后尤其強調“宜清不宜膩”。在古代,這三天被稱為“暑頭三日”,正是身體和心情最容易燥熱的時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曾記:“小暑之日,溫風已至,萬物皆盛。”人的身體仿佛被夏日翻烤,急需片刻清涼。
古詩文里多有記載暑天飲食的趣事。蘇東坡曾寫“小暑變炎虐,展開紙帳眠。汁漿多佳品,瓜果最宜鮮。”詩中“汁漿”、“佳品”說的都是那些清新潤澤的小菜瓜果。無怪乎,民間盛傳“小暑粥,過伏頭,清清爽爽到白頭。”意思是,頭幾天飯食若不過于油重,整夏都能輕快安穩。
江南水鄉的端倪最為明顯。無論稻田還是河埠頭,女人們忙著舀瓜、切藕,把滾燙的暑氣藏進涼菜碗里。據說南宋時期,皇宮夏日也會臨時減掉重菜大肉,改食荷葉飯、涼瓜羹,只為讓帝王“涼透身、順過夏”。這一切,都是順應天時、寬慰身心的小小心機。
民間還有個趣聞——老北京人過小暑,講究“三不膩”:不吃油爆,不做燴燉,不飲重湯。說“夏日貪膩,九月難忍。”意思很明白,這三日沒把控好嘴,到秋天身子便不舒坦。每個老理兒,都有生活智慧埋在其中。
暑后時令餐單:清淡有味,順口順心
暑天的餐桌,是脆生生、清爽爽的人情味。這個時節的代表性時令食物,有的是廚房平常貨,但換上暑天的吃法,別有風味。
1. 荷葉飯
“稻花香里說豐年”,七月新米最清香。荷葉飯寓意“平安清涼,歲歲安順”。做法極簡:
新米淘洗凈,拌入豆角粒、胡蘿卜丁,放雞蛋和一點點鹽,包在新鮮荷葉里,上鍋蒸二十分鐘。荷葉微香沁米,成品糯軟帶清氣。
2. 苦瓜拌蜂蜜
苦瓜象征吃苦耐勞。切成薄片用鹽輕腌,再以蜂蜜或少量冰糖拌勻,苦味微散,清爽開胃。端上桌仿佛一道夏日微風。老人說,“夏苦冬甘,人生雙全”——這道菜還寓意著夏天里寬心忍讓的好品行。
3. 冬瓜蝦皮湯
“冬瓜消暑”,是南北皆宜的家常湯。冬瓜去皮切塊,加蝦皮、蔥花和一點點生姜,清水煮十分鐘,最后撒些香菜,湯色明凈,味道清洌。
家里怕寒氣的小孩,可再加點蛋花,變成“蛋花冬瓜湯”,十分和氣。
4. 綠豆百合湯
小時候最盼的消暑飲品。
綠豆浸泡一小時,配上百合和幾顆紅棗,冷水下鍋,大火煮沸,中火慢煮至軟爛。淡綠的湯仿佛一汪夏日小水塘,喝上一碗,暑氣自消。
5. 拍黃瓜
這菜不用多說,夏日桌上必有它。新鮮黃瓜輕拍,切成段。加蒜末、陳醋、香油和適量鹽,拌勻。清脆多汁,像一口解渴的井水。它象征著“長長久久,清正坦蕩”——吃在嘴里,心頭清涼。
這些食物有個共性:“清、淡、脆、潤。”順應暑氣,也容易消化。餐桌上的這一份安穩,正如老話所說,“一清勝百補”。
3清2避,暑后三日的飯桌小規矩
每逢小暑后的三天,民間都講究些小禁忌。盤點下來,大多樸素無華,卻是有根有據的流傳。
3清
多喝清湯:比如冬瓜湯、百合湯,既順口又解暑,不給腸胃添堵。
多吃清菜:各種綠葉蔬菜、涼拌小菜,吃個新鮮爽脆。
多用清蒸法:無論魚肉還是米飯,盡量蒸煮少油,讓食物原味保留,輕負擔卻好吃。
2避
避重油:少做紅燒、油炸等油膩菜肴,哪怕平時嘴饞,也勸自己“讓一讓”。
避濃味:辣椒醬、咸鴨蛋、炸花生類重口味的,暑后三日最好少上桌。
民俗禁忌背后的邏輯,在于順勢而為。古人說“食有時,勞有度,息有節”,這八個字,便是千百年生活智慧的濃縮。現代人忙碌,很容易忽視這些“慢條斯理”,偶爾拾起,才發現,清淡飲食是對自己的一番體貼。
小暑過后這三天,被老一輩叮囑得格外鄭重。其實講來講去,都是一句“宜清不宜膩”。越是炎炎盛夏,越懂得用素淡平和,安放身心。暑天餐桌的清淡,比起山珍海味,更能抓住人間煙火的溫度。
人生如夏,一時的熱烈總要回歸平常。我們不妨給自己和家人一個機會,讓飯桌清凈幾天,用一碗湯、一盤菜,從胃里安撫到心里。正所謂:“簡單最動人,清淡最安心。”何妨在三日清粥中,悟一場“清歡自知”,換一片心頭清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