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杯的終場哨聲刺破夜空,0-3的比分像一記重錘,砸碎了所有關于“換帥即重生”的幻想。當久爾杰維奇在場邊焦急地揮手,試圖喚醒場上如同夢游的球員時,看臺上的球迷突然想起了那個被輿論淹沒的塞爾維亞老鄉——伊萬科維奇。原來,不是某個教練不夠優秀,而是中國足球的沉疴,本就不是誰能憑一己之力治愈的。
我們曾以為久爾杰維奇是答案。這位帶著歐洲青訓光環的教頭上任時,不少人感慨“早該換他來”,仿佛伊萬科維奇留下的是爛攤子,而新帥就能憑空變出一支鐵軍。可這場對陣韓國的比賽,熟悉的劇情再次上演:韓國隊球員在中場用一腳出球撕開防線時,我們的球員還在為傳球路線猶豫;對手用不知疲倦的跑動編織防守網時,我們的隊員早已彎腰喘氣。久爾杰維奇賽前強調的“壓迫式打法”,最終成了高壓下的失誤集錦——當球員技術和意識跟不上戰術要求,再精妙的部署也只是空談。
此刻我們再回頭看伊萬科維奇,才懂他當時的無奈。他曾因“保守”被罵得體無完膚,可如今久爾杰維奇的“進攻戰術”換來的卻是更徹底的潰??;他曾因“選人固執”遭受詬病,可如今替補席上依舊難覓能改變戰局的奇兵。伊萬科維奇執教時,我們盯著他的戰術板不放,卻沒看到他手下球員場均跑動距離比韓國隊少2000米的現實;我們吐槽他“不會激發球員”,卻忽略了國內聯賽節奏緩慢導致的“高強度不適癥”。久爾杰維奇的到來,不過是把同樣的球員、同樣的問題,換了個更顯眼的方式暴露出來而已。
這場0-3的慘敗,與其說是兩位教練的能力分野,不如說是中國足球“換帥依賴癥”的病理報告。韓國隊能在東亞杯派出半主力陣容輕松取勝,靠的是K聯賽持續輸出的人才厚度,是校園足球與職業體系無縫銜接的生態;而我們還在為U23政策是否該延續爭論不休,為青訓基地的土地被挪用而憤怒。當韓國球員在歐洲賽場不斷刷新紀錄時,我們的年輕球員還在為中超保級隊的一個替補名額掙扎。這樣的差距,哪里是換個教練就能彌合的?
錯怪伊萬科維奇的背后,是我們對問題本質的習慣性回避。我們總渴望一個“救世主”,來掩蓋青訓荒廢、體系混亂、足球人口匱乏的真相。就像這場比賽,韓國隊小將用流暢配合打進第三球時,我們忘了他們從小就在標準化的賽事體系中成長,而我們的青少年比賽還在為湊齊11人首發發愁。
終場哨響后,久爾杰維奇的表情和當初的伊萬科維奇如出一轍——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無力。或許他終于明白,中國足球需要的不是戰術革新,而是刮骨療毒的勇氣:從清理聯賽的浮躁風氣開始,從修復青訓的斷裂鏈條開始,從讓更多孩子能在陽光下踢球開始。
當我們不再把希望寄托于某個人,當我們終于承認“換帥”救不了中國足球,或許才算真正看清了問題的模樣。而對伊萬科維奇,那句遲到的“對不起”,更該化作改變的動力——畢竟,足球的希望,從來不在教練席上,而在腳下的土壤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